周秀娥
摘 要: “慕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運用“互聯網+”思想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側改革,已成為一個新的研究課題。
關鍵詞: 慕課 思想政治理論課 供給側改革
新時代互聯網的出現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靈活,更多互動參與,更加富有挑戰性。高校思政課是培育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陣地,思政課肩負著比以往更加艱巨的歷史使命。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利用好思政課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高校思政課“慕課”強勢來襲,帶來全新的教學理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彼此影響。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我們需要理性思考思政課教學改革面臨全新的機遇與挑戰,運用“互聯網+”思維加強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成為當下思政老師研究的時代新課題。
一、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的時代背景與時代機遇
(一)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的時代背景
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后,教育部把2017年定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政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可以說當前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關注力度前所未有,實踐廣度前所未有。
1.教學供給側改革使高職思政教師面臨教學理念的挑戰
教學改革,理念是先導。“慕課”帶來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的深刻變化,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產生影響。以往“思修課”大多采用課堂講授模式,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為主,單向傳輸多。“慕課”以數字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的全新教學模式和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挑戰并沖擊著傳統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相對于“慕課”,在以往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教學資源單薄、教學方法單調,教學效果單一。借鑒“慕課”的先進教學觀念,致力于促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的轉變。為適應未來教學模式的變化,推動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我們一直在探索和實踐。如何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如何真正實現線上、線下教育的融合,這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上衡量著教師的供給能力,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2.教學供給側改革使高職思政教師面臨信息技術的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隨著信息化不斷發展,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播方式、教和學關系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慕課”的教和學建立在數字化、交互性和多媒體的基礎上,如何借鑒“慕課”創新教學模式,建構有效課堂,推動師生的共同發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信息能力成為慕課時代的必然要求。如何將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學有效融合,為高職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建構創造更好的條件,將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需要使話語轉化、教育教學內容,通過信息技術的完美包裝實現華麗轉變,對高職思政老師信息素養的全面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的全面提高具有全新的挑戰。
3.教學供給側改革使高職大學生面臨的挑戰
移動互聯時代,“00后”成為大學生的主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重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利用學生手中的智能手機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最終目標是學生的學以致用,讓學生主動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分析問題、解決疑惑,如何利用好手機學習面臨挑戰。“慕課”革命學生是最大受益者,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學生既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又是學習活動的管理者。借鑒“慕課”建設學習平臺上的課程資源的意義在于建設資源服務于教師的“教”,關鍵服務于學生的“學”。學生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最大受益者,依托學習平臺,需要把自己培養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學習的建構者的主體。整體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學習意識的增強使高職院校學生面臨挑戰。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供給側改革的時代機遇
“慕課”優質教學資源的“開放”、“共享”,以及“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引發的在線、自主的學習模式變化,帶來學習方式、觀念的改變,為思政課教學改革帶來難得的契機,為撬動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提供現實路徑。
1.供給側改革的時代機遇:“慕課”沖擊下的教學理念更新
“慕課”視頻結合生動真實的圖片、錄音、電視紀錄片等資料,靈活穿插小測驗、互評、在線討論和答疑等互動環節,精選教師或名師親自線上授課,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慕課”以最優質的教學資源為基礎,以最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最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慕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本的教育價值取向,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自主學習。“有趣、有料”的思政課“慕課”受到廣泛歡迎和認可。因此,思政課的教學理念必須由以教師的“教”為主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主。我們駕馭課堂,主導教學、設計教學,應對“慕課”背景下學生“學法”的改變,教學方法手段必須做出相應改變,改變教師的“教法”。否則,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學生就有可能用耳朵和眼睛投票,坐在教室里卻聽著名校教師的“慕課”。
2.供給側改革的時代機遇:“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正迎來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國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指出,要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按照“深化應用、融合創新”的核心理念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當前,教育部正推動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該計劃就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開啟智能時代教育的新征程。面對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必然趨勢,需要我們建好課程資源,改進課程設計,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二、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策略
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樹立問題導向的教改理念,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融合是推動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的大勢所趨,激活思政課的三大策略。未來的學習應該是線上與線下結合、“慕課”與翻轉課堂結合的混合式教育,以“用戶為上、體驗為先、內容為王、創新為要”構建的互聯網思維,積極采用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的頭“抬”起來,讓學生的心“動”起來,師生交流“活”起來,讓學生有更多的獲得感。
(一)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思政課對于大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和實際效果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人才培養質量。把握高職教育規律與“95后”、“00后”高職學生思想動態、生活實際和個性特點,教學內容更多體現學生成長需要,教學改革應“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教學供給聚焦于學生的“學”,聚焦于學生的興趣、能力、需求,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需要,富有時代性。思政課教師要善于及時捕捉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興奮點的相關教學內容,既要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又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注重培養學生能力。
(二)樹立問題導向的教改理念
國外有研究指出,以問題為中心的闡述是提升學習“慕課”參與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要借助“慕課”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參與互動的教學理念建設教學資源,設計教學專題。我們要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把握上以問題為線索,根據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設計問題鏈,并設置層級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發問和釋疑,通過層層撥開“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會產生問題及如何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正視現實、堅定信念。借鑒“慕課”特有的微課程與問題鏈等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思路,樹立問題導向的教學理念,踐行以學生為問題中心的教學實踐,提升教學實踐改革的自主能力,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育教學質量。
(三)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思政課的有效融合
“慕課”強大優勢不僅表現在在線課程的共享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在學習內容呈現方式上靈活多樣,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富有吸引力;學習方式上體現以學為中心,更加適應數字化時代碎片化學習的特點,方便學習者自主選擇。這些優勢都離不開“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強有力支撐。
思政課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師不僅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還是學生潛在品質的開發者,學生學習的引領者、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師通過使用互聯網,更容易找到針對性的案例。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視頻等鮮活的多媒體教學資源,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滿足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需要。此外,通過引導學生上網學習,主動學習,自主討論,設計個性化的作業,也可以促進課堂教學。在課后利用學生常用的QQ、微信、電子郵箱等信息技術,與學生加強溝通與交流,答疑解惑。課前、課中、課后三位一體教學,既能豐富思政課的表現形式,又能增強思政課的新鮮感和親和力。
新形勢下,借鑒“慕課”,運用信息技術,促進“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學的有效融合,全面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教學模式的改革,是深入貫徹中央精神,確保“主渠道”功能的有效發揮,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感染力、實效性和時代感,切實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的重要落腳點和關鍵突破口,也是現階段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湯敏.慕課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通知[Z].北京:中央宣傳部教育部,201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