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俊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入,提出初中數學教學中必須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促使教師積極運用探究性教學模式,在講解數學知識時,根據教材內容,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出答案,還可以劃分合作小組,要求各組在規定的時間內,探究得出教材中的重點知識,充分調動全體學生主動探究,進一步提高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 初中;數學教學;探究性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1-0068-01
所謂探究性教學模式是指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根據教學內容,布置學習任務,要求學生自主探究數學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數學定理的含義,促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積極主動投入到探究之中,逐漸不再處于被動的狀態,在學習中積極探究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有效提高探究能力。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探究性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用探究性教學模式時,一定要注重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激發學生主動投入到探究之中,如果忽視預留時間,引導學生探究教學內容,就難以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無法活躍教學氛圍,逐漸學生在學習中就會感覺數學課程非常枯燥,必然會降低學習效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為了避免學生產生不良的學習情緒,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提問,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便可指導學生帶來問題,深入探究教材中的數學知識,一邊自主探究一邊勤于思考和分析,注意力更專注,思維更活躍,漸漸地在探究中增強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從而不再依賴教師講解知識點,完全依靠自己探究得出答案,勢必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充分可知數學教學中應用探究性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二、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初中數學課程是一門抽象性學科,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感覺數學知識難以理解和掌握,無法高效學習知識點,為了幫助奠定堅實的數學基礎,課堂上深入落實探究性教學模式,便可依據教材內容提出多個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性和主動性被調動起來,逐漸進入到最佳的狀態,從而消除不良的學習情緒,更加積極地自主探究出答案。例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提出問題如何求解方程組?創設問題教學情境,便可開展探究性教學,能夠調動學生認真分析問題,深思熟慮之后,按照規范化的步驟寫出答案,進而快速求解方程組,對于學生出色的表現應多鼓勵和表揚,以此激勵學生更加主動自主探究、獨立解決問題,不僅增強學習動力,還加強探究能力,表明運用探究性教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二)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當前,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不再灌輸知識,教學中更加注重運用探究性教學模式,在授課過程中先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數學成績,將其劃分為多個合作小組,引導各組學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教材中的數學定理、公式等,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分工,從而各自總結知識點,最后一起整理教學內容中的重點知識,逐漸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促使學生思路清晰,思維更嚴謹更敏捷,有效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總結能力、探究能力。例如:在學習《平行線的性質》時,就可以先布置合作學習的任務,之后,要求學生在互相合作下探究出平行線的性質,激發全體學生在合作中相互幫助、互相協作,共同探究和分析知識點,整個過程中學生加強合作與交流,不僅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還在合作探究中高效總結知識,進而充分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必然會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探究能力。
(三)對學生探究性學習予以總結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探究性教學模式之后,應對于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的表現予以總結,從而根據不同的學生,針對性地進行評價,促使全體學生明確自身的優缺點,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改變不足之處,課堂上進行探究性學習時,更加注重分析問題,梳理出解決方法,在進行自主探究,充分意識到盲目地解決問題,會浪費會時間,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探究出答案,逐漸改掉不好的學習習慣,進而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在日后的學習中運用有效的探究方法,高效解決問題,快速總結數學知識,不僅提高自主歸納能力和探究能力,還根據教師總結的方法,不斷完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總結
初中數學教師授課時應用探究性教學模式,創新和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中更加注重提出問題,從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促使學生在探究中認真分析知識點,深入思考數學定理、概念等,有效增強思考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教材中的知識點,必然會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有效提升數學教學效果,從而確保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性,實現學生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文帥.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學周刊,2017(30):32-33.
[2]周會鋒.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7(2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