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 要 地理課程作為高中階段的重要學科,在應試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需要積極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通過對學生的教學引導,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培養,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教學。本文首先對核心素養下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現狀進行分析,然后針對核心素養下高中課堂的構建策略進行積極的研究,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 核心素養;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構建
中圖分類號:TU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1-0122-01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對高效課堂的構建,通過對地理教學方式的有效改革,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對教學模式的有效創新,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積極性,促進地理教學的高效實施,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培養。
一、核心素養下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現狀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教學培養已經成為很多教師關注的重點課題,很多教師都在通過對教學方式的改變,進行對學生各種素質能力進行教學培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但是在如今的高中地理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良狀況,不利于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培養,也阻礙了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在地理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在如今的地理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教學方式都過于單一,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思維現狀,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需要進行對學生地理知識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成為很多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愿意進行對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使得學生在地理教學中無法有效的進行自主學習,學生的主動性受到教師的壓制,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培養。
(二)在地理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沒有課堂積極性
在地理教學中要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培養,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進行對學生的教學引導,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但是在如今的地理教學中很多學生都沒有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沒有積極參與教學,有的學生只是將各種地理知識死記硬背,不愿意進行自主的學習,一方面由于教師方式的過于簡單和枯燥,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由于地理課程過于繁雜,地理名詞和內容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得學生不愿意參與地理教學中,影響了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核心素養下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研究
(一)轉變教師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方式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也是學生進行地理知識學習的重要教學者,對于構建高效課堂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積極進行教材內容的分析研究,轉變教師的教學思路,加強教師的重視,明確地理教學的目標,認識的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積極進行對地理教學的改革創新,以課程教學需要為主,有效的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和擴展,引導學生進行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促進學生素質能力的教學培養,實現對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吸引學生興趣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積極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對課堂教學方式的創設,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進行對地理知識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地理教學中進行對知識的學以致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地理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具有一定的應用作用,可以有效的結合學生生活進行教學改革,將各種地理知識延伸到課堂外,引導學生進行地理的實踐應用,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實踐考察,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講中圖版必修一地球的運動時,可以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太陽、地球,演示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其他同學用心觀察兩位同學自轉公轉運動特點演示的對不對?活動后老師進行點評,指出學生的優點和不足,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自轉、公轉的方向是否一致,是否正確?(2)公轉的軌道是否為橢圓形?(3)舉起的雙手代表地軸,地軸的指向和傾斜姿態是否正確,保持不變?這樣可以有效的加強學生對地球運動的理解,吸引學生興趣,促進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建立教學評價體系,提高教學效率。
在地理教學中要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建立課堂的教學評價體系,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提高教學效率。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評價影響學生的發展方向,可以通過批評或鼓勵的方式進行對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培養,可以說教學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個人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和培養,提高教學的效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培養。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對高效課堂的構建,積極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引導學生進行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探究,提高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培養。
參考文獻:
[1]黃銀.著地于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
[2]王琛.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問研究.教育現代化,2017.
[3]羅文婷.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西部素質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