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涵予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漢語國際教育課程設置及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對學科專業課程脫離實踐、課程不能滿足學生的社會需求、專業課程設計雜亂,沒有特色以及課時分配不均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然后根據這些問題對目前高校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方式進行了說明,最后全面總結了高校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學方式的轉變措施,旨在為高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發展提供理論保障,促進漢語國際專業學生專業技能提升,為學生的就業提供保障。
【關鍵詞】高校 漢語國際教育 課程設置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012-02
一、高校漢語國際教育課程設置及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
(一)學科專業課程脫離實踐
高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主要是針對國際教育工作開展提供人才,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教育工作中,漢語國際教育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專業課本知識中有很多重復的教學內容,書本中的知識沒有進行及時的更新,導致知識落后,和社會發展的實際脫離。并且在教學的方式上比較單一。在技能的培訓工作中,實踐性課程內容較少,對專業技能的培訓重視程度較低,所以導致學生在專業技能掌握上還存在很多問題。專業課程的設置工作和大學生之后的就業生涯之間具有很大的關系,實踐課程對于今后就業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就漢語國際教育這個專業本身而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需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但是在很多高校對這種實踐課程內容的設置都比較薄弱,學校沒有對專業設置投入較多的精力,導致專業實驗課程的安排存在很大問題。
(二)課程不能滿足學生的社會需求
就業是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雙向互動的過程,大學生要想在就業競爭壓力較大的社會中脫穎而出,首先就是需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在此基礎上,求職的技能也是關鍵,大學生只有自身具備一定的求職能力,對自己實行精準定位,在準備工作做好的基礎上才能在就業中占據主動權。但是就目前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來看,課程內容中不能體現學生的社會需求,就已經畢業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同學調查中可以總結到,目前很多高校中對學生畢業之后的就業幫助較少,課程內容的設置中甚至沒有能夠幫助到就業的地方,教育的模式就是老師將學生聽的模式,屬于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并沒有作用,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
(三)專業課程設計雜亂,沒有特色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屬于一門新興的專業課程,因此在高校中的教學中沒有進行統一的定位,但是很多高校為了能夠吸引人才,在課程設置上注重課程內容的廣,課程中涉及到的科目眾多,沒有自己高校的特色。這樣的課程內容設置中,因為教學內容比較雜亂無章,沒有針對性,所以教學的質量也較低,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訓工作質量也比較低,對學生來講,所有的課程也是一把抓,讓學生一直處于迷茫的狀況,面對眾多的知識,學生自己對專業知識技能的主要方向也會失去信心。
(四)課時分配不均
根據調查發現,很多高校在進行專業課程設置時,課時分配存在嚴重問題,課時分配不均,課時的設置沒有根據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進行合理分配,沒有抓住學科任務,導致有些課時設置過高,有些重要的課程設置過低,不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與發展。課時的嚴重分配不均問題在高校的漢語國際教育中也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這也讓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中不能抓到重點,學生一直在一種朦朧的狀態中學習,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
二、高校漢語國際教育課程設置的策略
課程設置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具有關鍵作用,對大學生未來就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高校在進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統籌兼顧。一方面,將專業中的相關知識板塊進行細化和整合,在夯實大學生的漢語類知識基礎課程上,實現專業課程的具體落實,進行外語類知識的拓展。另一方面,要適當縮小理論課程的比重,增加實踐課程的比例,為大學生多創造一些實踐的機會,利用實踐和理論結合的模式促進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實踐技能的全面發展。下面以中國學、對外漢語以及中國語言學為例說明該如何進行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設置。
(一)中國學專業課程的設置
在中國學的課程設置中,主要是針對中國文化類課程進行設置,在課程設置中主要方向是強調國家發展中的民族思想、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來進行規劃總結。這一課程重在是對中國文化相關知識進行全面了解與掌握。
首先在課程設置上,要注重對中國文化在技藝上的才藝時間訓練,在對外漢語教學工作中展現中國文化,并且中國才藝文化是中國文化的載體,能夠展現中國文化的多樣性。中國才藝類型比較多,例如:民族舞蹈、民樂、曲藝、太極、武術、戲曲、剪紙等等,但是在小小的課堂中,我們并不能學完中國文化的全部才藝,因此我們要在其中做出選擇,這就需要按照學校的教學方針和政策,適當選擇幾種能夠和學生就業方向相關的才藝內容,進行專門的訓練。
其次在漢語國際教育工作還需要教學和傳播中國文化,讓外國能夠對漢語、中國文化有豐富的了解,然后在這樣的基礎上吸引外國人對中國產生興趣,對中國的生活等方面進行探討,因此在設置課程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對外國人感興趣的中國興趣進行調查與掌握,并在課程設置中有所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了能夠讓國外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國人首先自身就需要對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充分的了解,但是在課程安排中需要和中國古代文學之間進行一個區分,對于其中重疊的部分要進行適當的刪減,避免學生重復學習,浪費了學習時間。
最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實現中國語言文化的高效傳播。因此我們在課程設置中必須就外國怎樣看待中國文學和對中國文學的了解程度進行全面的了解,這主要是為了幫助大學生在有選擇性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做到準確把握受眾的需求,做到高效傳播。
(二)外語技能課程設置安排
外語技能的學習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能夠掌握一門外國語言,以便在進行漢語文學的傳播中做到有效傳播,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對外國文學和文化方面的基礎知識進行了解與掌握。在高校中一般是學習英語這一門外語課程,針對英語的聽說讀寫等四項技能進行培訓,在課程設置上一般分為“英語聽說”“英語泛讀”“英語精讀”“英語寫作”以及“英漢互譯”等五門具體的課程,幫助學生能夠利用英語實現和外國人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技能。能夠利用英語傳達漢語文學中的重要思想和內涵,這一點也是漢語國際文學課程的自身特點所在,因此這一課程對英語的要求較高,遠遠超出一般大學英語的水準,除了外語這一門課程,還應該根據漢語文學傳播的對象來適當進行小語種課程的安排,但是這項課程的設置,比較復雜,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自己的小語種課程,因為在課程設置中不可能將全部的小語種都涉及到。
(三)中國語言課程安排
這一類課程設置一般是“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漢字學”“應用語言學”“漢語寫作”“語言學概論”“中國現當代文學”以及“中國古代文學”等課程。在這些課程中,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是必須要安排的課程,這是掌握中國語言的基礎課程,在對外漢語文學的傳播過程中,我們需要堅持自己的語言文學內容,這是對中國語言文學傳播的重要特征。在語言學概論和應用語言學的學習過程中,主要是學習人類語言的發展和運用規律,這一課程主要是幫助學生對相關的語言知識進行理解,不用做太多的課程安排,在課程學習中重點是針對學生在母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特點進行掌握,為傳播質量提供理論保障。
另外,在中國語言課程安排中,要構件中國文學課程的體系架構,文學是語言優美而精煉的成果,因此要想熟練掌握一門語言,文學的課程學習是必不可少的,中國文學的掌握同時能夠保障學生掌握語言文化的精髓。中國文學常識的掌握程度高低,對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質量高低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在進行中國古代文學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課程設置中,要注重學生課程學習的國家化和傳播性的特點,因為中國文學和現當代文學的書籍較多,在大學的課程學習安排中肯定不能全面涉及,需要學生自身去閱讀大量的書籍和相關內容,因此在課程中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這類課程安排,最好是提高學生正確和高效閱讀的方法,促進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學素養。
三、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教學方式研究
教學方式是保障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建立與完善的關鍵因素,在傳統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教學方式中,采用的是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老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的接收老師所講的知識,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接收的知識較少,并且在就業之后并不能對知識進行靈活運用,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知識的應用程度也比較低,不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需要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能、教學經驗都是教學的基礎,另外要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對課程實行有效的組織和管理,幫助學生能夠將漢語知識正確高效的傳播到國外,提高溝通和交流能力。所以,需要改變這種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在課程設置中適當增加實踐課程的內容,漢語國際教育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實踐和理論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課堂的教學中。
一方面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老師應該改變自己的課堂地位,在課堂中處于一個引導者的地位,不再是課堂發言的主體。例如:在學習古代文學相關知識的過程中,老師應該首先讓學生針對自己了解的古代文學故事進行分享,然后在分享之后,老師再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有選擇性的對知識進行補充說明,最后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給學生布置一些古代文學好的書目,讓學生在課下進行閱讀,然后在下一節課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也可以根據自己對書中掌握的相關文學故事或者知識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后老師根據這些疑問進行解答,對學生知識情況進行補充教學。
另一方面,在課程中要適當增加實踐課程。例如:在學習古代文學中孔子儒家的思想主張,老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到課外,組織學生按照小組自行開展宣傳孔子思想的活動,在時間課程中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在宣傳活動開展中,可以適當讓學生試著向外人進行孔子思想知識的宣傳,這樣也就比較符合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教學目的,對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大學生在就業中工作技能的提升也有重要的意義。最后再在課堂中根據自己在文化宣傳中遇到的問題或者是有趣的事情,在課堂中進行分享,然后學生和老師針對問題進行解決,只有不斷的實踐,才能不斷找出問題,為漢語國際傳播工作提供保障。
四、總結
綜上所述,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具有明顯的影響,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開展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時,并沒有引起太高的重視,導致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在畢業之后出現就業難的問題。因為這門專門對學生的專業技能要求較高,但是目前的高校中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培訓上比較欠缺,學生大多是被動的接收知識,所以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隨著社會全球化的發展,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也顯得尤為重要,在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知識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提高中國的文學地位,基于這樣的背景,高校需要改變目前的教學方式,重在對學生的實踐技能進行培訓,為實現國際化的文化知識傳播人才培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春燕.關于“跨文化交際學”課程設計的探討[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4):14-18.
[2]錢玉蓮.“三型一化”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4(6):45-48.
[3]陳信存,謝仁敏.提高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質量之對策分析[J].學術論壇,2013(7):192-197.
[4]杜貞,丁金鳳,傅冰倩等.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合理性——以大學生擇業調查分析為導向[J].價值工程,2014,(9):258-260,261.
[5]陳青妮.論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的課程設置[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8(5):118-121.
[6]李衛國.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儲備前瞻性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24-130.
[7]張曉紅.淺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4(9):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