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摘要】中職生數學基礎薄弱,獨立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較差。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從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角度,對如何提高中職生數學解題能力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中職生 數學 解題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171-01
能力是指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每個人在完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是有所不同的。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并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數學解題能力是結合人們原有數學基礎知識、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為一體的數學綜合能力的體現。美國《學校數學課程的原則與標準》也把數學問題解決作為各年級數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數學問題解決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
然而,大多數中職生注重自己的專業技能,忽視數學解題能力。所以,這更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中職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一、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增強數學解題自信心
針對中職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問題,筆者對所教的四個班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據統計,對數學比較感興趣的學生所占比例最高值為30%,該班共30人,對數學比較感興趣人數為9人。被問卷的班級均為中職一年級的學生,中職數學教材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比較難,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隨著數學知識難度增加,對數學感興趣、能積極投入到數學課堂的學生人數定會有所減少。所以,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增強數學解題自信心至關重要。
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引入課堂,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筆者通過實踐發現,將配套練習中的同類型練習題重新組卷,系統地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訓練,大部分學生從不懂到明白,從模仿教師解題過程到形成自己的解題思路,大大增加了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自信心。
二、培養學生分析數學問題的能力
在解決數學問題時,中職生習慣把分析問題的環節還給教師,久而久之,學生獨立分析數學問題的能力直線下降,導致學生看到已知條件卻不會運用的結果。所以,無論在習題課還是復習課上,教師在講解習題時,一定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分析問題的行列中來,將已知條件中隱藏的條件分析出來,從而幫助學生更順利地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問題1:“設等差數列{an}的前n項和為Sn,若a2,a4是方程x2-x-2=0的兩個實數根,則S5的值是多少?”分析該問題時,第一,明確該數列為等差數列,讓學生迅速搜索頭腦中等差數列的相關公式與性質;第二,“a2,a4是方程x2-x-2=0的兩個實數根”,說明求解方程x2-x-2=0,即可獲得a2,a4的取值(a2,a4的取值共有兩種情況)。
分析數學問題時,經常對學生進行提問,訓練他們調取內化知識的速度,久而久之,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要想準確快速地解決數學問題,首先,需要學生扎實地掌握基礎知識。對于中職生來說,這是一個難點,原因在于,中職生原有知識基礎較差,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學習數學的方法缺乏科學性,中職數學內容跨度大,學生遺忘知識速度較快,學生常常會出現“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情況。例如,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的知識點,在初高中銜接內容中,教師會帶領學生再次對此內容進行復習。但時間長了,學生對這個知識點又模糊了。所以,教師要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學生復習舊知。
下面我們對問題1進行解答,方程x2-x-2=0的解為x1=-1或x2=2,即a2=-1,a4=2或a2=2,a4=-1。如果將a2,a4,按照等差數列通項公式建立方程組,可以求出首項a1和公差d的值,進而求出S5的結果。但a2,a4有兩種取值情況,這樣會導致首項a1和公差d也會出現兩種結果,計算量增大,增加了求解時間,學生極易計算錯誤。
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轉換思考方式,a2,a4,S5三者之間存在隱含關系,即讓學生迅速回憶等差數列的相關性質。已知S5=■,而a1+a5=a2+a4,所以S5=■,已知a2與a4的和是固定值,即可輕松求出S5的值。不僅免去了求解首項a1和公差d的麻煩,還大大縮短了解題時間。
四、培養學生獨立解決數學問題的習慣
大部分中職生數學思維反應較慢,為了不影響講課進度,教師往往不會給學生留太多獨立思考的時間,這樣,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鍛煉,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懶得思考”的習慣。所以,教師要堅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學生也要形成獨立思考的自主性。教師講過的題,一定要讓學生再做一遍,對照雙方答案,找到差別,讓學生自己總結出現錯誤的原因,從而升華解題過程。
五、總結
讓學生體會獨立解決數學問題的經歷,使學生解題后有成就感,這樣會大大增強學生學好數學并獨立解題的自信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已有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最終形成學生自己的數學思想方法,從而提升自身的數學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林全,吳有昌.中學數學解題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9.
[2]曹才翰,章建躍.數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