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戈斐
【摘要】為了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理念也應該相應提升高度,在保證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和方法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學生通過物理學習能夠最終形成的科學品質,應該關注物理學科所蘊含的育人價值。通過物理學科的教學,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運動觀和能量觀;逐步形成能將實際問題抽象生成物理模型的科學思維;體會科學家們尋求真理、探索科學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艱辛,及其蘊含的科學方法、科學思想以及科學家身上所折射出來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感受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生活帶來的便利與影響,增強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等。這才是除了知識之外能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教育。
【關鍵詞】高中物理 科學品質 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169-02
一、物理學科科學品質的理解
科學品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具備基本科品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科學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1]。物理學科的學習所體現的科學品質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1.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教師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幫助學生從物理的角度正確的認識世界、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對質點、點電荷、理想變壓器、單擺、彈簧振子等理想模型的學習,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研究復雜事物的過程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只有抓住問題的根本,才能將復雜問題簡單化;通過參考系和坐標系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物質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理解;通過慣性、摩擦力、靜電、核能、反沖運動等的應用和防止的學習,培養學生一分為二辯證看待事物的觀點,要對問題進行全面分析,不能只看到有利或有害的一面,要體會到科學的雙刃性。
2.好奇心與探究欲。在教學過程中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可以讓學生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去觀察和發現神奇的自然現象、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而應用科學知識和方法對其進行解釋和解決。這才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基本素養,能夠讓學生更加熱愛學習和生活。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圓周運動》一節時,老師可以播放在同一處路面,同一輛汽車以不同的速度沿不同半徑轉彎的視頻,學生會存在疑問,為什么當汽車以較小的速度、較大的半徑轉彎時比較平穩,但以較大速度、較小半徑轉彎時很容易發生“飄移”現象。通過實際情景的展示,激起學生研究的欲望,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方案、進行自主探究。
3.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學生學習物理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進行合理的物理模型構建,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讓學生建立解決分析問題的科學方法和物理思想是至關重要的[2]。包括等效思想、類比思想、極限思想、微積分思想、控制變量法、整體法與隔離法、外推法、微小形變放大法等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只有讓學生掌握了研究問題的不同方法,學生才能在遇到問題時,找到正確的分析途徑,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我們不應簡單的演示解題過程,而是要讓學生明白解決問題所采用的物理方法。與此同時,物理學科素養的形成離不開實驗探究,我們要充分的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學生只有親身經歷提出問題、提出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動手操作收集數據、結果分析與呈現、表達交流實驗結論的完整過程,才能實現對物理知識和方法綜合應用,才能實現其動手能力、團隊合作分工能力、與他人溝通能力、反思評估能力的提高。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物理規律得以驗證的喜悅,更是個人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
4.科學倫理。物理學科與我們的生活和社會實際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科學發展帶動了科技創新,進而推動了人類的社會進步,改善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例如,在磁現象和磁場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們國家發明的司南是世界最早的磁性定向工具,我國也是最早將指南針應用于航海活動的國家。通過這些材料的拓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樹立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學習的責任感。同時學生們也可以感受到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不斷地努力學習,努力創新,才能應用所學的知識,報效祖國。在能量守恒定律與能源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了解由于能量耗散所導致的能量可利用的品質降低,并且間接引起環境溫度和氣候的變化,引導學生樹立節約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二、高中物理課堂對學生進行科學品質培養的策略分析
1.深入研究和學習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和精神。核心素養的提出將素質教育的理念細化到了具體的能力與品質,將宏觀的教育理念和實際的教學實踐連接到了一起,為我們的教學指明了方向,讓老師們明確了學生通過學習要具備的關鍵能力和品格。也為物理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理論內涵。只有對其認真研究學習,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服務。
2.深化課堂改革。教師要敢于放手,讓課堂真正圍繞學生的學展開,能夠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討論交流、合作探究、梳理總結。學生能講的就讓學生講,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動手體驗。不要害怕學生講錯,講的慢。只有通過初期的鍛煉,才能將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學科思維真正鍛煉出來,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智慧,要接納學生的發展過程,我們要將教育的眼光放長遠,將學生的終生發展放在核心地位,真正為學生負責,為社會負責[3]。另一方面,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小組合作情況、展示交流情況給予及時的評價,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積極正向的引導,讓學生感受到參與的重要性,樹立積極表達、樂于合作的觀念。
3.深入挖掘教材,體現學科育人價值。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科學漫步”、“科學·技術·社會”等模塊的內容,主要涉及物理學規律的得出過程、科學家的生平事跡、科學技術的前沿發展、先進科技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等內容,通過這些材料,可以讓學生們體會到任何一個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的得出都是傾注了科學家大量的心血,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們不怕失敗、堅持不懈、為科學事業甘受寂寞的精神。同時學生能夠了解到我國自古以來的自然科學發展史、現在的科技前沿、未來的發展前景等。
4.有效進行實驗教學。我們應該盡可能多的給學生創造條件進行實驗探究的體驗過程。實驗做的多了,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也會將進一步加強,對物理概念、規律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入。如果有其他因素的限制,無法進行小組實驗,再考慮進行演示實驗,但要注意演示過程中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看清楚實驗過程和現象,如果器材較小,可以借助投影儀,讓學生觀察清楚。另一方面,學生探究的過程中老師應該學會“放手”,給學生機會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親自動手參與實驗操作過程并獲取實驗數據,采取科學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總結交流實驗結論和反思心得。
5.科學品質的培養要做到持之以恒。在課堂上融入科學品質的培養不是為了在某幾次的公開課上實現向學科核心素養的靠攏,不是為了刻意出“亮點”,而是本著為學生負責的態度,在日常的課堂中一點一滴的呈現,因為我們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不是一朝一夕、一兩節課就能實現的,這是長期的過程,應該讓品質培養成為我們課堂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三、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希望一線教師能夠認識到科學品質滲透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情景體驗的過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價值,有效開展實驗教學,加強自身的教育理論學習,保證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真正落實,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為我國的建設和發展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秦曉文.物理:形成學生的科學觀[J].北京教育,2016(12).
[2]馬鳳喜.立德樹人視域下的高中物理教學[R].2017(12).
[3]張濱.淺談物理實驗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J].教育現代化,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