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奧克蘭大學舞蹈學專業教學注重充分挖掘、激勵、并發展學生潛力,從而提高其各方面能力。通過觀察教學實踐活動,參與和體驗課堂學習,以及對所收集數據的整理和分析,筆者發現,該專業課程教學方式與傳統舞蹈教學方式大相徑庭。本文就奧克蘭大學舞蹈學專業中具代表性的小組互動教學法進行分析探究,以期對舞蹈教學法的研究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舞蹈教學 合作學習 協作學習 問題向導學習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師范大學2017年度“質量工程”校級項目“四川師范大學與奧克蘭大學舞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比研究”(10636jg201763)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J7;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219-01
自2005年教學改革,奧克蘭大學舞蹈學專業培養模式從專業舞蹈訓練轉為研究和應用型教育,旨在提升學生專業知識和個人綜合能力,教學過程注重挖掘、激勵、并發展學生潛力,從而提高其各方面能力。該專業畢業生能夠從事舞蹈教育、舞蹈編排與表演、舞蹈新聞、舞蹈管理、學術研究等工作。通過觀察教學實踐活動,參與和體驗課堂學習,以及對所收集數據的整理分析,筆者發現,該專業課程教學方式與傳統舞蹈教學方式大相徑庭。本文就奧克蘭大學舞蹈學專業中具代表性的小組互動教學法進行分析探討,以期對舞蹈教學法的研究和發展提供參考。
奧克蘭大學舞蹈學專業中所采用的小組教學法擯棄了傳統以灌輸知識為主的聽講和模仿教學,取而代之,學生以2~5人為一組,在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共同學習。小組互動要求每個組員分享、貢獻并反思不同的想法、經歷、以及個人理解,在不斷傾聽、交流、挑戰、和協商中提升對知識的認知。受構建主義影響,小組互動提倡在合作與交流中構建和完善觀點。奧克蘭大學舞蹈學專業課程中的小組互動呈現多種方式以完成不同目標,如:分享知識、完成任務和實現學習目標。研究發現,就小組成員結構,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匯集到一組更有利于其共同獲利。能力較弱的學生在小組互動中能得以幫助和引導;能力較強的學生在不斷解釋和闡述中能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產生更深、更系統化的理解;而能力中等的學生在小組互動中既能給予幫助又能接受幫助,由此各方面得以提升。
三種常用小組互動教學法分別為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協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和問題向導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合作學習強調通過任務使小組成員匯集,互相影響。舞蹈教育的導論課上,不同背景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舞蹈是什么,為什么跳舞,以及如何跳舞。不同成長背景構建不同看法和認知。長期接受芭蕾訓練的學生可能把舞蹈定義為以舞臺表演為主的藝術,認為只有肢體能力符合專業標準的舞者才能進行舞蹈表演,并把觀眾視為評判舞者優秀與否的重要標尺;而通過社區活動接觸舞蹈的學生多把舞蹈看作自娛自樂的享受,認為每個人都可以跳舞,也很少考慮到觀眾。通過合作學習,學生交流互動,分享不同觀點及想法,共同構建對舞蹈新的認知。協作學習鼓勵個體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共享,強調小組成員的協同工作。為達到學習目標,小組成員以對話、商討、及爭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充分論證,形成對知識的融會貫通。雙人創編中,學生兩人為一組,對已掌握的動作進行重新創造以形成新的組合。該過程促使學生以協作伙伴的角色把精力集中在動作元素和運動軌跡上,協作探索、討論、并研究多種配合和重組動作的方式。問題向導學習通過提出問題,激勵小組成員合作解決非結構化問題。該方式將基礎學科知識與問題相連,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發散思維和對知識學以致用的能力。少有奧克蘭大學舞蹈學專業的教師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把動作程序和方式灌輸給學生,這種方式只會把學生訓練成儲存知識的容器。取而代之,教師根據學生已掌握的動作設計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尋找先驗知識和新運動之間的關系,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新知識。
本文就奧克蘭大學舞蹈學專業課堂教學中小組互動教學法進行分析,對合作學習,協作學習,以及問題向導學習分別進行深入探討,得出:以上三種小組互動教學法在實踐中能有效服務于教學,提升舞蹈學生到課堂活躍度、學習探究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深度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Exley, K. & Dennick, R. Small Group Teaching[M]. London: RoutledgeFalmer,2004
[2]曲凌.任務驅動的小組教學法在實踐教學中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6)
[3]Raman, T. Dancelines[J].Research in Dance Education, 2009(10)
作者簡介:
熊曦(1985.02-),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舞蹈教育,跨學科教學法,中國古典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