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藝
摘 要:我國中小學教學已進入了核心素養時代,而新的時代呼喚新思維的教師。作為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必須靜下心來重新細讀課標教材,研思學科核心素養,理順深挖教材中包含的核心素養。從延展教學目標、創新教學策略、轉變教學評價等方面對把握好本學科的核心素養提出自己的教學設想。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實現中國夢為己任,銳意改革,其中在教育領域著墨頗多。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這份文件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立德樹人這一學校教育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措施,目的是為了打破我國教育發展新瓶頸,考察當今世界各國教育先進教育理念和做法,著眼于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以強國富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總目標。至此,我國中小學教育目標由此由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逐步向更高的臺階邁進。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認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边@種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等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而《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修訂)》表述本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課程的核心;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課程的基本原則。”從這不難發現,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的教育理念與核心素養在諸多方面是一致的,從各自的宗旨看是不謀而合的。
2016年9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定義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為: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而初中思想品德新課標自2011年版本后尚未重新修訂,但若從2011版的課標來看,結合2011版編寫的教科書具體內容而言,個人認為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核心素養幾乎涵蓋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三大方面。結合筆者在教學中的經驗和感悟,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正確把握初中思想品德核心素養,有如下幾點教學設想:
一、延展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點,是課堂教學的指揮棒。以往教師設計教學目標是依據三維目標即“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而“核心素養更加側重于教學過程的整體性,即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心智,讓他們自覺地將素質能力的提升與學習過程融為一體,實現個人知識體系、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素質能力的共同提升?!盵1]今后,教師要參照核心素養的18個基本要點,具體到本課,細致地挖掘出相應的素養,作為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并在教學過程中著重突出。
例如,九年級《理智面對學習壓力》,教師細心研讀本課的內容可以發現,對照核心素養的要點,本課主要是要提高學生的自主發展素養,讓學生學會學習即樂學善學、勤于反思,還要學會健康生活,懂得珍愛生命、培養健全人格,即讓學生懂得通過培養學習興趣等達到樂學善學,對面臨的學習、考試壓力學會反思,調節學習壓力,緩解過度考試壓力,避免危及自身身心健康。通過這樣的分析,教師就可以把本課牽涉到具體核心素養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之外,作為另外的教學目標加進去。即核心素養目標:養成樂學善學、勤于反思;學會健康生活;懂得珍愛生命、培養健全人格。
二、創新教學策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學目標的實現有賴于正確的“器”即教學方法、策略的運用。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我國的很多中學的課堂仍然存在嚴重的“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不足;復制有余,創新不足”現象,[2]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教學方式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南轅北轍,思想品德學科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組織指導學生定期時事播報
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品德學科的一個基本的學習方法,思想品德學科是以初中生不斷擴展的生活為課程的基礎,隨著學生生活領域的擴大,要正確處理好與他人、集體、社會、國家的關系。從學科教學內容上看,學生要學習有關國家的經濟、文化、政治、國家基本國情、基本國策政策等知識。因此,時事對學生學好本學科來說至關重要。時事播報,結合實際的課時安排和可操作性,一般原則是讓學生一周一播報,課前5分鐘播報。讓全班學生參與,分配好播報小組。各小組輪流播報。播報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時事播報內容要選取當周發生的有代表性的國內外新聞事件。并結合教材內容或自己的感想作簡要點評或建議。教師或學生給以適當地補充或點評。通過時事播報,可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熱情,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氛圍,培養其小組合作的團隊意識,增強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讓學生學會思考、分析問題,這些正契合學生的核心素養,并經由長期的訓練,學生的科學精神、自主發展能力、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可由弱變強、由淺入深、不斷增強。
(二)嘗試運用“七步八問”課堂模式
為了克服和改變傳統的低效的課堂教學,筆者所在學校的思想品德學科現在正在實行的“七步八問”有效教學課堂新模式,它最核心的部分是課堂教學七步驟,具體指①創設情境→②出示目標→③自學提綱→④討論展示→⑤精講點撥→⑥練習鞏固→⑦小結提升,該模式實有一箭三雕之效,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符合我國自主、合作、探究的課改精神,同時能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七步驟中的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教師可以使用故事導入法,通過選取古今中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切入新課,增加學生更多的人文積淀和人文情懷;或者使用時事導入法,通過播報國內外重大新聞,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增強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等。第三、四環節“自學提綱”“討論展示”,通過學生自學、小組群學、組內討論達成共識,然后小組代表大方大膽地展示小組成果。而第七環節“小結提升”,讓學生自己總結、反思本課內容等,這些極大地增強學生自主發展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養成樂學善學的習慣,勤于反思、自我管理、勇于探究。
(三)挖掘吃透內容豐富教材素材
學生核心素養六大素養中,“人文底蘊”是作為學生首先要具備的一種素養。而思想品德學科教科書中就有大量豐富的古今中外人物事跡、有發人深省的精辟的典故寓言笑話等。這些素材本身就具備內涵豐滿的人文知識,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皩W生可以通過學習中傳統文化,尤其是國學經典,實現童蒙養正、人格養成、開啟智慧的目的,從而積淀人文底蘊,奠定厚重的文化基
礎。”[3]因此,如何不浪費教材中的這些素材?如何充分地深度地開采這些資源?以八年級上冊“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為例。本課開篇用“六尺巷”導入。它講述了清朝張英大學士的故事。教師可以采取“四精”的方法來充分利用這個素材。一是精讀,讓學生在課堂上細細品讀精讀,使學生從閱讀中感受張英心寬如海的優秀品質,體會到張英家人和鄰居初始那斤斤計較的小肚雞腸以及最終互相禮讓的豁然開朗。二是精問,“他們若各不相讓,可能會有什么后果?”通過這樣的發問讓學生來深思預測不同的后果。教師在學生各自的答案中水到渠成地總結斤斤計較、不寬容會產生的消極后果。三是精講,教師借此闡述張英“讓他三尺又何妨”這種寬容品質的作用和意義。四是精練,課后可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寬容的經典故事。教材這個素材通過這四精,能較好地切入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深度,同時也很好地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積淀,有利于健全人格,養成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轉變教學評價
以往教師評價課堂教學目的完成度,主要側重從知識的角度分析,如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如何?重難點知識有無突出和突破?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有無助于學生掌握知識?教師檢測、鞏固、反饋學生知識效果如何?顯然,以上這些評價的內容對學生的要求僅僅是停留在識記理解等較低層面的能力。它對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明顯還有較遠的距離。當今核心素養的提出,要求教師在課后進行教學評價時,應反思:(1)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傳授知識的時候是否給予學生能力、方法的指導?(2)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勢如何?(3)學生課堂的學習興奮度是否被較好地激發和調動起來?(4)顯露或隱藏在教材中的核心素養是否真正的展露出來?(5)是否運用恰當的工具、手段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等等。
總之,我國中小學教學已進入了核心素養時代,而新的時代呼喚新思維的教師。作為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必須靜下心來重新細讀課標教材,研思學科核心素養,理順深挖教材中包含的核心素養,在教學中以拓荒者的勇氣創新教學方法,以此來把握好本學科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楊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談人文教育的基礎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4):2.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