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丹
摘 要:美術學科是一門藝術類學科,也是一門和日常生活具有密切聯系的學科。美術就是把生活當中的美好用藝術的視角進行發現,并通過藝術的手法進行呈現的獨特手段。生活也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了生活,也就失去了美好,美術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效利用生活資源,保證課堂教學的深度開展。在此對生活資源在美術課堂中的有效利用進行簡要探究。
關鍵詞:生活資源;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有效利用
小學美術是一門藝術類學科,藝術正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所以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高度重視生活資源的有效利用。傳統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依據教材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因為教材中的內容太過于陳舊,時代感不強,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因此這種簡單、機械的教學模式往往造成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大降低,甚至對學生的發散思維的培養與創新能力的提升造成了嚴重的制約,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也形成了嚴重的阻礙。而如果教師把生活資源同日常的小學美術教學有機融合起來,則可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小學生對于美的感知能力,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小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推動小學美術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
一、有效選取有價值的生活資源應用于教學
要保證生活資源在美術課堂中的有效利用,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教師首先要能夠從實際生活當中經過耐心的尋找、細心的挖掘、精心的提取,把那些具有美術教學價值的生活資源完全提煉出來,并同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有效融合。同時,有了有價值的生活資源,小學生對于美術的學習熱情才能真正高漲起來,才能弱化美術學科的專業性,強化美術教學的趣味性,才能保證小學美術教學的高效開展。例如,在春節即將到來之際,教師就根據這一時令特點,結合我國春節各地都有貼窗花的風俗習慣,帶領學生開展了剪紙藝術的學習活動。此項活動中,教師給學生介紹了剪紙藝術的由來和發展歷史,對剪紙的各種形象以及不同的象征意義進行了了解,對剪紙的流派進行了介紹,并讓學生在了解了剪紙的工具和具體步驟之后,組織學生進行了剪紙的體驗活動。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動物、人物等不同的形象通過剪紙的藝術形式表現了出來,在學習美術的同時對小學生進行了傳統藝術的教育教學活動,保證了小學美術教學的生活化開展,實現了教學效果的更大提升。
二、妥善處理生活資源同美術課堂的有效整合
只有把生活資源同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處理妥善,實現生活同教學之間的有效整合,才能使得美術教學的開展更加合理、科學、自然,而不會產生任何的生硬感,不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任何的不適感,才能確保生活資源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利用。比如,在《參觀和旅行》的教學中,教師就沒有把活動的主體放置到教師身上,而是充分發揮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小學生把自己曾經旅游的影像資料進行整理,然后精心制作一篇導游詞,讓學生依據自己游玩的經歷,把自己欣賞的旅游景點的景色進行詳細的介紹,同時把自己當時的感受也進行詳細表達,在講述到某一個景點時就展示相應景點的照片或者視頻。這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取了小學生的生活經歷,同課堂教學實現了有效整合,同時讓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生活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保證了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生活資源的有效利用。
三、注重美術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我們對小學生進行美術教育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要培養小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培養小學生的美術專業素養,更在于要培養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美術、創造美好生活的意識與能力。因此,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高度重視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美術的思維與方法,讓美術能夠融入生活、回歸生活。例如,在《包的世界》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共同了解了包的不同的樣式、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制作方法,探究了包的圖案的藝術美、思想性、藝術性,大大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之后教師又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就是利用家庭中的廢舊材料,自己設計、制作一款獨特的包包,然后把包帶到課堂上,和同學們進行心得的交流。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的美術知識與能力得到了發揮,實現了小學美術向生活的真正回歸,同時對學生的環保意識、審美情趣、實踐能力起到了極大的促進與提升作用,實現了生活資源在美術課堂中的有效利用。
總而言之,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把生活資源同美術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意義,以生活為起點,以學生的感悟為激發動力,用藝術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獨特的感悟去體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促進小學生形成更加鮮明的個性,從而保證小學美術教學達到一個新的層次。
參考文獻:
[1]劉鮮麗.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生活資源的有效利用[J].教育,2016(7):107.
[2]張翠翠.小學美術教學中生活資源的有效利用淺析[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201.
[3]陳智慧.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生活資源的有效利用[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4(8):79-80.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