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苗
摘 要:以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為重點闡述,結合當下教學課程的需要為主要依據,從更新數學生活化理念、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營造生活化教學氛圍這幾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強小學數學生活化的運作效率,旨意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教學氛圍;生活化
數學知識產生于實際生活,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將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充分展示出數學和生活具有一定聯系。傳統形式下的數學教學模式只注重課本內容的講解,在講解數學知識時,教師引入的生活內容較少,使得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了解不到位,對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具有消極作用。所以,在新時期發展階段,教師要善于將數學知識生活化,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增強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
一、更新數學生活化理念
學生接受數學教育的傳播者就是教師,教師要更新數學教學觀念,將數學生活化,而且,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與數學知識相關的內容。由于現在數學教學受到應試考試的影響,教師比較注重數學成績,在實際數學教學中一味地灌輸知識,忽略對學生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開發,使得小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薄弱。所以,教師要防止在實際數學教學中出現這樣情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等充分考慮,為學生提供一些生活元素內容,為學生創設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和規律,將數學知識和生活結合在一起。比如,在學習蘇教版“時、分、秒”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時鐘、秒表、手表等生活中的用品引入到實際教學中,通過實際物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動手掌握時、分、秒知識,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能夠運用到秒表的例子,加深學生對時間的認知,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二、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內容都和數學知識具有很大的聯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積極培養學生知識生活化意識。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接受能力、學習能力、生活常識以及數學內容等,為學生設計適合的數學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體驗數學內容。比如,在學習蘇教版“元、角、分”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需要應用元、角、分的例子,學生會舉出很多例子,那么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商店購買文具角色扮演教學,組織學生針對元、角、分設計購買內容,再對問題進行解決和處理,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認識,不斷發散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數學知識生活化功能。
三、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問題創設情境進行教學,在情境中針對數學和生活的關系進行問答和解決,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掌握和認識,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以及教學目標,對數學教學形式進行創新和完善,使得數學知識逐漸轉變為生活化的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與數學知識相關的生活內容和物品等,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欲望,提升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不斷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比如,在學習蘇教版“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教師要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實際生活中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實物,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和理解,進而為學生展示生活中的實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莫大的興趣,通過學生親自動手觸摸后掌握基本概念。進而教師要學生能夠通過折一折、畫一畫和涂一涂等方法加深對三種圖形的認識,教師要求學生能夠根據知識特點和生活相結合在,在生活中尋找一些例子進行說明和闡述,提升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在動手制作過程中,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得學生根據生活常識和經驗制作相符合的圖形,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生活化的認識,提升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為學生未來學習和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和保障。
四、營造生活化教學氛圍
小學數學邏輯思維較強,學生不容易學習和掌握,而且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之間缺少互動和溝通,教學氛圍低沉,學生在主要的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效率更低。所以,在新時期發展下,要將生活化內容引入教學中,教師根據數學知識為學生營造生活化教學氛圍,可以通過多媒體營造、粘貼圖畫構建,也可以通過實物展示構建等,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而且,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能夠創新思維,通過想象制作圖形等,提升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在輕松愉快的數學教學環境中,學生會掌握更多知識,有效提升數學知識生活化功能,促進學生未來發展。
總之,數學知識來自生活,所以要在生活中掌握數學知識,在教學數學中要將知識生活化,不斷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增強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等,促進學生發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欲望,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不斷提升數學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林秀媚.淺議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J].學周刊,2017(7):65-66.
[2]林碧.淺議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J].未來英才,2017(8).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