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君
摘 要:小學生自主整理知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能使學生學得更扎實,而且能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經過多番實踐和研究,歸納出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自主整理能力的培養主要經過以下三個環節:環節一,“滄海拾珠”——仔細回顧,全面羅列;環節二,“彩珠分類”——小組合作,分析歸類;環節三,“串珠成鏈”——全班匯總,完善體系。
關鍵詞:數學課堂;自主整理;培養
所謂自主整理,我認為就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回顧、全面整理羅列,對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歸納和分析,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數學學習能力的過程。它不是對所學知識的機械重復,而是對知識進行系統的高層次的二次學習,它能使學生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充分認識知識間的本質聯系,進一步提高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
有些人認為自主整理就是讓小學生自己整理,教師就不聞不問了,這毫無疑問是錯誤的。由于小學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的水平都是有限的。小學生自主整理同樣也離不開教師有效的指導,可通過以下“三個環節”來幫助學生提高自主整理的水平。
環節一:“滄海拾珠”——仔細回顧,全面羅列
回顧就是對以前學習的內容進行再次回憶,這是開展整理的第一步。羅列就是把學過的知識點展示出來,要求具體全面。要是把數學知識比作大海,那么學過的這些知識就像大海中的珍珠,而進行回顧羅列就是把那些零散的珍珠再次撿起。按照多年的實踐經驗,我發現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較好地進行羅列。
1.“電影回放”法。對節數少、課時少的單元可采用“電影回放”法。即學生不看書回憶本單元學過的知識,像放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在腦海中再現。比如“分數加減法”和“圖形的面積(二)”,這兩個部分內容少,沒有概念性的東西,學生保持記憶的時間也長一些,通過“電影回放”就可以回憶起主要的內容。
2.“閱讀法”。閱讀法可以分為兩種:(1)對課時少節數多的單元可采用“閱讀標題法”,就是讓學生通過閱讀每節課的標題,對已學知識留下粗線條的輪廓認識。(2)對節數多、課時多的單元可采用“翻閱”法,就是邊翻書邊閱讀每節課作了標記的內容,讓學生對已學知識得到較細的再現。如“倍數與因數”,因為概念性知識較多,學生容易混淆,所以可以一邊翻書一邊讀記書上加粗字體或紅色字體及其他重要的話,從而回憶起重要的內容。
環節二:“彩珠分類”——小組合作,分析歸類
如果說前一環節是“拾珠子”,那下面的環節就是將這些不同的“珠子”進行分類,歸類卻是整理中較難的一步,獨立完成存在著一定困難,所以要通過小組合作來降低難度。小組合作有兩種方式:先小組中討論,再自主整理;先自主整理,再小組討論補充。
1.先討論再整理
先讓小組成員對將要整理的內容采用哪種整理方式作出選擇,羅列所要整理的知識包括哪幾方面,里面有哪些知識點,各個知識點間又存在著哪些聯系,并對整理時該用什么方式呈現等作出決定,再各自去整理。
2.先整理再討論
這種方式就要建立在學生一定的自主整理能力的基礎上。學生將各自事先整理好的作品集中到一起進行小組討論。討論時可以選擇一位做主發言人,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及提問,也可以每個學生輪流介紹一個(或幾個)知識點。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事先進行了整理,各自都有話要說。這樣既拓寬了整理的模式,在交流的過程中又能發現不足之處。
環節三:“串珠成鏈”——全班匯總,完善體系
知識就像“珠子”一樣,分類分好了,就可以利用它們的共性串一串,同類的知識全放一起,把它們進行前后聯系,好好梳理,那么知識點就慢慢變成知識鏈,知識鏈慢慢變成知識網,成了一條美麗的“珠鏈”。學生整理的“作品”中會出現一些不能形成知識系統的知識碎片,需要在小組中進行交流,并將結果匯總到全班。這樣用學生整理的作品為生成資源,通過對整理好的知識進行梳理,并進行比較、分析、概括,從而建立起縱向和橫向的聯系,形成比較穩定的知識系統。同時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提煉優良的整理方法與步驟,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整理能力。
當然,學生自主整理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點一滴慢慢積累,要求也應逐步提高。通過讓學生經歷將書從“厚”理“薄”,又從“薄”變“厚”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斷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學習能力也跟著提高了。另外,教師應多創造學生自主整理的機會:不僅僅在上整理與復習課的時候才想到要將知識進行整理。可以在當一個單元結束以后就可以安排讓學生來一次整理,小范圍的整理總比多個單元知識的整理來得簡單。學生整理的機會多了,整理的水平也就自然而然地慢慢提高了。
參考文獻:
[1]陳曉梅.如何上好整理復習課·小學青年教師[J].河南:教育報刊社,2005,5(32).
[2]葉柱.人性回歸數學復習課堂的創新支點[J].小學青年教師,2005(5).
[3]俞正強.數學復習課中的“新”與“樂”[J].小學青年教師,2005(11).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