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琳
摘 要:古詩詞語句凝練,意境優美,但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關注學生的實際學情,引領著他們通過多樣的形式感其聲韻,品其色彩,悟其真諦:反復誦讀,豐富韻味;多樣記誦,注重積累;引導想象,促進升華;歸類比較,感受手法。
關鍵詞:簡約;本真;多樣;傳承
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她語句凝練,意境悠遠,雖然創作年代久遠,但是富有強大的生命感染力。古詩詞的課堂教學需簡約才能豐厚,求不拘才能靈動。在課堂上有限的四十分鐘時間內,教師要摒棄華而不實的內容,選擇貼近學生實際生活需求的知識,又快又好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把最美的語言智慧輸入每個陽光少年的心中,這才是古詩詞教學的真諦。
一、反復誦讀,豐富韻味
每首古詩詞都有一定的格律,富有特別的音韻美,誦讀就是打開古詩詞寶庫的一把金鑰匙,從這個過程中能夠感受她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古詩詞的遣詞造句和現代白話文有一定的差異,對小學生來說是不容易讀好的。在學生誦讀遇到困難的時候,老師要適時范讀。低中年級學生的讀書能力較弱,教師可以先范讀,再引導學生模仿,進而慢慢感受詩詞的節奏韻律。誦讀的形式需要多種多樣,可朗讀出聲,可低唱慢吟,可正襟危坐地誦讀,也可搖頭晃腦式地自我陶醉。
要想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方法必須活潑有趣,如配樂讀,同伴配合表演讀,想象畫面讀等,具體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運用。《毛詩序》中說“永歌之不足”時,猶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在指導學生誦讀時,為何不讓他們也一邊讀一邊“手舞足蹈”呢?當那種悅耳的音韻,順暢的節奏和著和諧的拍子從學生的口中流溢出來時,你一定會被深深地感染。筆者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先是采用學生打拍子的方式讀,接著指導他們運用講故事的方式讀,然后老師示范用評書的方式來讀,最后學生的興致來了,就讓他們 “眉飛色舞”地自由唱讀。孩子們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反復地感受著中華文化的燦爛紛繁。
二、多樣記誦,注重積累
對于學生龐大的知識體系來說,課內閱讀記誦的古詩詞畢竟是有限的,而課外閱讀積累的空間則是無限的。古詩詞的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長年累月的課外閱讀記誦中,學生能夠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逐步提高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慢慢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
教師需要堅持關注學生課外誦讀古詩的情況,定期對誦讀過程和誦讀效果進行過程性的檢測與評價。檢測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當然始終要遵循寓教于樂的原則。比如,經常開展游戲競賽, 比一比誰背的古詩詞多,誰能將古詩詞誦讀得抑揚頓挫,誰能準確地運用詩句來表情達意等等。教師在評價誦讀情況時,應區別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于記誦能力強的學生及時表揚,學期結束時發放“誦讀狀元”“誦讀明星”等榮譽證書。對于記誦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加以鼓勵,每背出一篇就給予誦讀獎章一枚,希望他們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管哪種方式,其目的都是激發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調動探究古詩詞的積極性。
三、引導想象,促進升華
想象是理解古典詩詞的翅膀,它會給學生開拓出廣闊的思維空間。閱讀是個性化行為,也是創造性行為,因此不同的學生閱讀同一首詩詞就會有不同的感悟。教師應十分重視學生對詩歌意象的獨特感受,激活學生豐富的聯想,產生共鳴,由此及彼,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再創作品中的形象,才能真正入境悟情。
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并不是說對他們的任何想法都予以肯定。每首詩詞都有豐富的含義,又有鮮明的立意。教師既要千方百計放飛學生的思維,又要引導學生不脫離作品的內在意蘊。一首詩往往就描繪了一個完整的場景,如果將多個相關聯的場景串聯在一起,則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示兒》的教學,筆者為了讓學生體會陸游內心的情感,不僅拓展了金兵入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時代背景,還補充學習《題臨安邸》這首詩,讓學生跨越時空,看到統治者過著怎樣花天酒地的生活。這樣步步深入,學生不僅體會到了詩人內心的悲傷,還有凄苦的悲痛,甚至是深沉的憤恨,學生與詩人的情感也在拓展中不斷升華。
四、歸類比較,感受手法
中國的古詩詞多如繁星,但每一首古詩詞都不是孤立的,詩和詩,詩和詩人,詩人和詩人,它們之間都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對比,是理解和思維的堅實基礎,是古詩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手段。對比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明白詩意,感受詩情,了解寫法。
對比有很多切入點,比如詩詞的題材、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筆者將《石灰吟》和《梅花》一起進行對比式教學,事先讓學生分別搜集于謙和王安石的資料,了解這兩位詩人各自的生平與性格特點。在學生理解這兩首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再加以引導,對兩首詩進行深入的對比式學習:這兩種事物有何相同之處?它們的不同又具體表現在哪些語句中?它們與作者之間有何聯系?這兩首詩相互拓展,互為補充。在切實的對比過程中,學生對內容與感情都有了自己的理解,更有助于掌握“托物言志”這一表現手法。
關注學生的實際學情,引領著他們在本真的課堂里,直面語言,品悟真情。通過朗讀、記誦、想象、歸類等方式,學生在詩詞的國度中感其聲韻,品其色彩,悟其真諦,在這有形的課堂教學形式中悄悄地親近古典詩詞,傳承著傳統文化。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