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健
摘 要:“二八定律”指出:在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以及努力和報酬之間存在著一種不平衡關系。它為這種不平衡關系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衡量標準:80%的產出,來自于20%的投入;80%的結果,歸結于20%的起因;80%的成績,歸功于20%的努力。
關鍵詞:二八定律;小學英語;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對我們每一位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挑戰。各種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不斷地沖擊我們的頭腦,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如何將這些理論知識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改進我們的教學行為,優化我們的教學效果,使這些教學理念內化成為我們的教學行為,是我們最關注的問題。
何謂有效?很多專家學者都對此進行過概括。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完成同樣一件任務,如果A用了1小時,B只用了40分鐘,那么B的工作就更有效。我從事英語教學20多年了,每每看到孩子們為了拿到一個理想的考試成績埋頭苦讀、挑燈夜戰的樣子,讓我不禁考慮,可不可以轉換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不再為繁重的作業而發愁。這樣的“苦讀”教育和我們理想中的素質教育還相差甚遠。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一本經濟管理學的書上看到了“二八定律”,別稱是巴萊多定律,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提出。在他看來,在任何事物中,占主導地位并且起決定性作用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的盡管數量多,卻是次要的、起不到決定作用的,因此又稱二八法則。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二八定律”隨處可見: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氣體比例氮氣占78%,氧氣占22%;人體的比重中,也是由78%的水和22%的其他物質構成;生意中,20%的顧客能帶來80%的利潤;社會中,20%的人群擁有80%的財富……“二八定律”指出:在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以及努力和報酬之間,它們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平衡的。它為這種不平衡關系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衡量標準:80%的產出,來自于20%的投入;80%的結果,歸結于20%的起因;80%的成績,歸功于20%的努力。
“二八定律”是否能引用到我們的英語學習中?假如可以的話,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20%的時間,提高成效,用高質量的20%去換取學生80%的成績和20%的基本知識。這樣一來,學生自己還有80%的時間可以來利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的課業負擔減輕,而且也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在教學中進行了如下嘗試:
嘗試一:構建全新的腦圖,形成知識鏈接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只是教師進行灌輸教學,以應試為課堂教育的出發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于主動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這種固化的教學方式,教師占據主導位置,一味地講授課堂知識要點,學生機械地記錄、死記硬背,記住的也只是課本上的死知識,很難深入去體會知識點的內涵,進行聯想探索。由于課堂上大多數時間都是老師在教授課堂知識,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少,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很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散思維。
不妨用“二八定律”來重新劃分一下課堂的時間分配。首先讓我們把屬于學生的80%時間還給他們吧。老師不要再一句一句地給學生翻譯課本中的句子,不要一句一句地帶著他們讀,不要讓他們一行一行地抄寫筆記了。這樣的做法費時、費力,收效也不高。我們可以嘗試在課堂上用20%的時間幫助學生勾畫一個腦圖——用樹狀結構再輔以顏色、符號把學習的內容勾畫成一幅知識鏈接圖,剩余80%的時間交給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幅圖豐滿起來,并把它消化掉。
以“my family”這個教學內容為例,這是孩子們都很熟悉的話題。出示課題后,我們可以讓學生說說都能想到哪些家庭成員?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畫出分支,如:grandpa,grandma,mother,father,sister ... 那么這些家庭成員有什么特點?如年齡、身高、職業、愛好等等,用一些簡單的詞把分支上的內容補充完畢。為了能區別第三人稱單數在一般現在時中動詞的變化,我們可以用不同的顏色加以區分。
在這個簡單腦圖的幫助下,老師只需輕輕點撥,學生就可以把一篇看似很長的課文輕松記下。這樣學習的難度大大降低,省時高效。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把腦圖稍作調整用來指導學生做英文小練筆的訓練。
到了期末復習的時候,很多老師會有這樣的抱怨:這些孩子真是的,這個句型我都講了十幾遍了,他們還是錯。這確實是讓老師很糾結的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不嘗試著用“二八定律”解決這個問題呢?在復習的時候,老師不要先入為主,搶占孩子學習的主動權。記住:在“二八定律”中,老師只是20%,學生才是那80%。所以我們要給學生更多鍛煉的機會,培養他們自己來梳理知識要點,構建知識框架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論證明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偏愛的學習方式。我曾嘗試著讓學生通過制作手抄報的方法把一個學期學到的知識進行歸納。有的孩子用表格把單詞和主要句型進行歸類,有的孩子按照話題利用圖文并茂的方式歸類,還有的孩子把知識點按難易程度劃分歸類……在這些五花八門的作品中,我能及時地捕捉到學生的學習信息反饋,只需用少量的時間就能幫助孩子們做好全面的復習。在這個過程中,我把80%的學習主動權讓給了學生,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去選擇、整理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這樣的方法應該比滔滔不絕的講評和大量的作業練習更有效。
嘗試二:改革作業布置,激發學生潛能
僅僅靠課堂上的英語教學來提升學生英語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課下布置相關的英語作業來進行鞏固,加深學生的記憶。提高學生完成英語作業的效率,可以讓學生加深課堂知識的記憶,“溫故而知新”,也可以引發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提高獨立學習英語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高質量地完成作業會讓學生產生成就感,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得到更好的學習體驗。
1.直視差異問題,設計“二八”分層作業:每個人都不是絕對聰明和絕對愚笨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對不同的方面有著不同的反應,對某一方面,或是較為靈活或是較為笨拙,這就是“多元智能的開發”。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設計,不要太在乎給學生布置了多少作業,應該更加關注學生是否喜歡完成這項作業,關注學生的不同觀點。
例如,四年級分層作業的布置
A.認讀本課出現的新單詞和句型;抄寫并記下你認為難記的單詞和句型。
B.用自己的話重復課文的主要內容;用課本里出現的新單詞做擴詞訓練。
C.收集China,England,America等國家某一個城市的相關英文介紹。
作業內容的自主:這樣的作業以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差異為基礎,具有彈性和靈活性,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做A,B,C或A+B,B+C,A+C,A+B+C的組合。
作業數量的自主:A項作業的量,沒有具體規定抄寫的單詞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靈活選擇作業的量。
作業形式的自主:學生對C項作業可以通過自我理解、自我收集、自我創作以剪貼式、圖文并茂式、工整抄寫式、批注式等多種形式呈現,使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北京大學汪丁丁博士說:“教育是一門藝術,一門自由選擇的藝術。”要想培養有獨立思考精神、個性創新的學生,進行有選擇的教育非常有必要。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精神、有個性的新青年,每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和創新個性都應該得到發展。教育不再是為“應試”而行,而是真正培養創新性人才。分層作業就給了學生這樣的自主權。
“二八”分層作業的設計既保證了80%的普通學生能完成作業,達到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又給了20%的學優生更多的延伸空間。學生不再認為作業是被老師“壓迫”完成的,因為有20%的榜樣帶動,越來越多的學生敢于嘗試更高層級的作業目標,進而又能促進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
2.注重實踐運用,設計“二八”個性作業:除了書面作業之外,要將豐富多樣的類型應用到作業的布置中,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獨立自主學習的平臺,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很多老師布置作業不是讓孩子們抄寫單詞、句型,就是做練習題,這樣的作業過于單一。“二八”個性作業就是老師只對作業的20%做相對統一的規定,把80%的空間留給學生自主發揮。如當孩子們學習了“food and drink”的內容后,我就布置孩子們把家人喜歡和不喜歡的食物列成一個統計表并在班級里做簡單匯報。表面上看似一道簡單的作業,但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僅抄寫了課文中的新單詞,復習了家庭成員的名稱,還會收集到很多課本里沒有的詞匯。
例如,當我們學習了Fruits這個內容后,我就讓孩子們選一種自己喜歡的顏色,并找出這類顏色的水果制成小卡片。孩子們或是從網上收集或是自己繪制圖片,配上英文批注。孩子們的一張張作業儼然可以匯編成一本兒童英文美食小手冊。
例如,學習country這個模塊后,我想讓孩子們記住重點詞組capital city,就給他們布置了找首都的作業,看看誰收集的信息最多。作業收上來后,真讓我大吃一驚,“孩子們怎么知道這么多的國家!”
如果將詞組抄寫10遍、20遍,相信孩子們也一定能記住這個詞組,但是他們記住的也僅僅是這個詞組而已。在這樣開放式的作業嘗試中,我常常被學生的個性表現震撼,它讓我體會到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他們有無可限量的學習潛能。
陸云教授引用了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教是為了不教。”我回味了很久,也思考了很久。這句話乍一聽似乎有點矛盾,現在如果用“二八定律”來解釋,我終于明白:一是要我們大膽地放手、放權,老師用20%的權力把握學習的方向,把80%的學習主動權歸還學生;二是要我們善于提煉知識,抓住學習的主要矛盾。教學中,我們應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有選擇、有重點地講解,區別并分清主要的重點和側重點,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