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淼
摘要:伴隨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入,對教學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教育體制下,要求當前教育活動應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重要目標,而美術教育恰恰能夠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載體,因而在現代教育中也愈發受到人們所關注與重視。在職業學校美術教育中,通過實施美術欣賞課教學法,不但利于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也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美術課堂的學習中能夠獲得更為全面的進步,這也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方式,所以教師務必要重視實施美術欣賞課教學法,以提高職業學校美術教育質量,保障學生的學習成效。
關鍵詞:職業學校;美術教育;美術欣賞課教學法;初探
中圖分類號:G712;J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33-0232-01
一、前言
在職業學校美術教育中,美術欣賞課程的開展是以認知美與評價美為重要特征的一項教育內容,也為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一項有效手段?,F階段,職業學校美術教育也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主要途徑,所以愈發受到教育領域所重視。對此,就要求職業學校美術教師,應善于挖掘與探索美術作品所具備的人文內涵,而后利用此來提升學生認知美的能力,以及評價美的能力,讓學生在美術欣賞課程的學習中,能夠收獲到更多知識,掌握到更多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本文著重探討職業學校美術教育中的美術欣賞課教學法的實施策略。
二、引導學生,激發學生想象力
美術為一種欣賞美與創造美的活動,若想良好開展美術欣賞課,那么則應善于利用最為適宜的表達形式,讓存在于書本之中的美術知識,能夠以美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才更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在美術欣賞課堂中的參與程度,但以現如今情況來說,許多學生均對美術欣賞課程之中的相關知識了解甚少,在此情況下就要求教師應對學生實施恰當的指導,以激發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想象力,讓學生能夠為自己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在不同視角之中去全面的欣賞美術作品,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欣賞美術作品,了解美術作品所具備的美感與價值,從而提升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
另外,因不同學生的生活環境,認知能力,思考習慣等方面均存在差異,所以對美術作品之中的“美”也有著不同感悟,針對此,教師就應引導學生闡述自身的真實想法,讓學生能夠淋漓的闡述出自身對美的感受,在學生闡述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尊重每名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學生才能夠更愿意闡述自身的真實想法,并敢于闡述自身的真實想法。
運用此方式,還利于發揮學生在美術欣賞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與質量,讓學生在美術欣賞課堂之中能夠受益匪淺,獲得諸多方面的進步。應注意的是,教師在為學生選擇美術作品時,應以學生的實際審美水平與認知水平等為前提,而后合理選擇美術作品,確保該美術作品能夠在美術欣賞課堂中發揮出效用,以更為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體會到美術欣賞的獨特樂趣。
例如,在開展《感受大自然的美》一課的欣賞教學時,教師則應善于引導學生,努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對此,教師則應善于選擇關于本節課的美術作品,所選擇的作品最好聯系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這樣才利于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更好的想象美術作品的內容,且若通過熟悉的事物,也更能夠促進學生欣賞美術作品,評價美術作品,如此則利于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水平,逐漸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藝術的視角賞析作品
開展美術欣賞課也為一種指導學生欣賞美、理解美的過程,所以在開展美術欣賞課程時,教師還應強調分析藝術作品,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能夠具備正確的審美觀念,以藝術分析的主要目標來說,要體現出美術作品的作者介紹,創作背景以及相關故事等方面,還應在藝術創作概念與手法上著手,促進學生深入賞析該美術作品。
例如,在開展《藝術表現色彩》一課的欣賞教學時,教師則應引導學生善于站在藝術的視角上去賞析作品。如教師需幫助學生了解到美術作品的處理技巧,創作意圖,構圖方式,以色彩運用等諸多方面,讓學生不僅僅能夠賞析到美術作品的表層內容,也能夠善于分析美術作品的內在,從而讓學生積累到更為全面的審美經驗,提高學生藝術欣賞能力。
四、強化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在職業學校美術教育中,運用美術欣賞課教學法時,教師還應強化美術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這是由于美術學科并非為一門獨立學科,在各個美術作品中大多都蘊含著我國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背景,以及作品創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對生活的深切感受。所以教師務必要善于聯系其他學科,促進學生欣賞美術作品。
例如,若想了解古代西方的一些繪畫技能,那么就應先去了解古希臘的傳說和文化,這樣才能夠了解到古希臘雕塑以及美術作品的真正含義,在此期間也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讓學生能夠深切體會與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意境與意圖。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職業學校美術教育中開展欣賞課程時,教師應善于實施良好的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切實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能力以及審美情操,讓學生能夠主動去追求美,表達美,感受美,評價美,從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