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峰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是幫助學生輸入知識并理解知識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閱讀中訓練小學生的朗讀能力,能夠讓小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同時借助朗讀幫助學生擴展視野,夯實語文知識,并為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對朗讀訓練的重視程度,為學生提供趣味化的語文朗讀素材,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分析了小學語文在閱讀中朗讀訓練的相關對策,以便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朗讀;興趣
朗讀能夠將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藝術,在素質教學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新要求以及新目標,傳統只重視學生理論成績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思路,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加強朗讀的訓練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感知力,還能讓學生體驗朗讀的藝術,并在朗讀的過程中積累優美的語段,為寫作奠定基礎。
一、朗讀的重要性
小學生普遍存在好動、貪玩、注意力不穩定、自控能力差等特征,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常常會使用灌輸式的講解方式,學生的主動性難以發揮;同時大多數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過于注重對文章內容的講解,忽視了對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難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是,在語文閱讀中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將無聲的閱讀轉變為趣味化的理解方式,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增添了趣味性,從而極大地吸引了小學生的注意力,讓小學生能夠快速融入閱讀學習中。此外,通過朗讀訓練,學生還能夠從作者的思想情感出發,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在朗讀中發現美、感受美并應用美。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訓練的策略
(一)借助多媒體等形式,激發小學生的朗讀興趣
在“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推動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有效應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素材,并搜集相關的朗讀視頻或者音頻等,讓學生先跟隨音頻體驗朗讀的情感以及矯正發音。比如在進行《等你在雨中》相關的閱讀教學時,教師首先應該為學生搜集專業的朗讀音頻,然后讓學生傾聽,并引導學生根據詩歌的情感朗讀詩歌;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鄉愁》的朗讀音頻,讓學生對比兩首詩歌的朗讀節奏以及感情應用,從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在語文朗讀中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并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感知力以及引導學生挖掘文中的人文情感。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使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并讓學生模仿以及學習專業的朗讀技巧,矯正學生的發音,訴諸正確的朗讀情感。
(二)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豐富朗讀的形式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忽視了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首先部分教師對學生實際的朗讀能力不了解,在進行朗讀教學時僅僅關注朗讀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對朗讀比較弱的學生關注度較少,使得學生產生了自卑心理,這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難以使整體朗讀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明確學生的實際朗讀能力,并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比如:有些學生在朗讀中情感的使用不充沛,但是發音標準,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情感應用的指導;有些學生在朗讀訓練中情感豐富,但是發音不準確,這就需要教師多關注學生的發音。此外,教師在朗讀訓練中還應該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形式,采用單獨朗讀、小組比賽朗讀以及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感受朗讀學習的樂趣,同時在朗讀中取長補短,促進共同提高。
(三)注重朗讀的實際意義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以及思想家孔子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在朗讀中具有重要作用。語文朗讀訓練不能只注重形式,還應該重視朗讀的實際意義,在朗讀訓練中教師應該制定清晰的朗讀目標,讓學生明確朗讀的作用,并根據閱讀的內容、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朗讀情況等及時優化朗讀教學方案,這樣才能將朗讀的功能最大化。首先,在朗讀訓練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加強思考,認識到朗讀的重點,不能進行盲目朗讀,從閱讀文章的整體出發,把握文章的脈絡,然后細化文章內容,解決文章中出現的生字詞以及句段等。其次,教師還要在朗讀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以及想象能力,鼓勵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想象文章中描繪的畫面,感受作者的修辭應用,并積累更多優美的句段。比如在朗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借鑒文章中對荷花描寫的修辭手法,并發揮想象力,在腦海中形成荷塘的畫面,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夠幫助學生輸入知識并理解知識,在閱讀中訓練朗讀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朗讀訓練。首先,教師應該借助多媒體等形式,激發小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積極加入到朗讀訓練中。其次,教師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豐富朗讀的形式,讓朗讀變得更加趣味化。此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思考,并探索閱讀的實際意義,不能盲目朗讀,培養小學生邊朗讀、邊探索的良好習慣,這樣才能極大提升朗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