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丹丹
【摘要】《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選自弗羅姆的著作《愛的藝術》,他認為愛是必須要經過后期培養和訓練才可以具備的能力。一個人必須同時發展母親的良知和父親的良知,才能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具備愛人的能力。父愛和母愛在本質上和作用上有著根本的區別。
【關鍵詞】弗羅姆 ?愛的藝術 ?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2-0251-01
埃里希·弗羅姆,一位獨具才能與魅力的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倫理學家,是“新弗洛伊德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派的創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雜文單元的課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選自他1956年所著的《愛的藝術》。弗羅姆所謂的“愛”與他的“健全人格論”密切相關。這一觀點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一文中表達得淋漓盡致。在這篇課文,他選取兒童成長過程的角度,闡述了孩子心智成熟與愛的能力的發展與父母之愛關系密切。
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思想內涵
弗羅姆認為,愛是一種能力。愛要求人具有這方面的知識并為之付出努力,任何的愛都是需要學習方可掌握。愛是一種受積極的情感所支配的“積極的行動”,愛的動作的發出者是“情緒的主人”,而不是由于內心的極度不安受消極情緒支配而發出動作的“受苦的人”。愛,是一種積極的而非消極的情緒。其主動特征用一個字來概括便是“給”,即愛首先是“給”,“給”是愛的本質屬性。“給”是一種比“得”更具有愉悅感和實現自我價值感的東西,通過“給”人可以表現出自己的生命力。
二、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作用上有著根本區別
其一,兩者在性質上存在根本區別。母愛是無條件的,代表的是自然世界。母親給予孩子無私的愛。只是因為那是她的孩子,不需要付出努力去獲取但父愛幾乎不體現“任何一種自然淵源”,父愛更多體現的是思想的世界;其次,父愛是有條件的,父愛總是會與社會經濟發展有關聯。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往往會因為孩子的成績優異、能力突出、恭敬順從或其它因素對其贊賞而生愛。
其二,兩者在作用和影響上存在著顯著差異。母愛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于給予孩子生活和身體上的安全感,沒有母愛因素的陪伴,嬰童時代的孤獨感甚至會伴隨人的一生。不僅是孩子,包括我們所有的人,都在內心牢牢地保留著對母愛的渴求。“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自然、大地和海洋”父愛的積極作用則表現于給予孩子社會文化及為人處世方面的影響。
三、弗羅姆愛的教育的啟示意義
1.母親要履行對孩子本能而明智的愛的職責
孩子愛的能力的成熟發展離不開母親。“如果有母愛,那么就幸福;如果沒有母愛,生活就變得空虛。”母親在生理上撫育孩子,且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給孩子生活上的充分安全感。母親是孩子對愛的最初感知和啟蒙。
但是由于母愛使母親對孩子有超出尋常的包容與同情,出現溺愛現象。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道:“溺愛是家長和兒童關系上最可悲不過的東西,這是一種本能的、不理智的愛。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任性的、自私透頂、近乎病態的人。”若孩子在溺愛中長大,永遠也不會成為一個成熟的具有愛的能力的心智健全之人。母親偉大而無私,同時本能的母愛也需要理智。
2.父親要履行對孩子進行社會性教育的使命
弗羅姆認為: “嬰兒需要母親無條件的愛以及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關心;6 歲以后的兒童開始需要父親的愛、父親的威信、父親的指點和忠告。”其實實際上未必是6歲以后孩子才應該具備父親的愛。幼兒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曾指出0-6歲是個體生理和心智發展的重要時期,4-7對是大腦可塑性最高的時期,這個時期是進行教育的黃金時期。因此從科學的角度看,在6歲之前對孩子施以為人處世和解決問題的相關基本原則的教育和引導是非要有必要的。若父親沒有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事后的引導和矯正工作必事倍功半。如今“喪偶式教育”現象相當普遍,即“父愛缺乏綜合癥”,其消極影響日益凸顯。
3.需要大力營造兼具母愛因素和父愛因素不可缺失的環境。
“弗羅姆的高明之處在于看到了人的成長過程是個動態的過程”。父親和母親都是成熟的人,他們自身為兒女提供了效仿的典范。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與環境熏陶是最有效且影響最持久的教育。他們愛的教育使兒女把“母親的良知建立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立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最終能夠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父親的高度,將兩種形象在自己內心結合起來。弗羅姆從愛的分析的角度出發,達到一個“立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涂秀虹.愛是一種能力——談弗羅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J].語文建設,2005(11):2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