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雪 王 沖* 石如岳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北京 100193)
灰樹花俗稱栗蘑,又名貝葉多孔菌、蓮花菌、千佛菌、舞茸等,是一種大型食、藥兩用真菌[1]。灰樹花不僅營養和藥用價值豐富,而且鮮美可口,食之脆嫩爽口,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河北遷西和浙江慶元是我國灰樹花的兩大主要的栽培區域,除此之外,在山西、山東、安徽、陜西、湖北、福建等省也有栽培,目前主要有“林下小拱棚仿野生栽培”、“雙棚大畦栽培”和“大棚床式栽培”3種栽培模式,其中林下仿野生栽培方式不需要投入較多設施,具有成本低廉、管理簡單的特點,同時又能保護生態環境,因而得到快速發展。但由于天氣、土壤酸堿度、水分和濕度、空氣內二氧化碳含量、光照等原因,灰樹花在栽培管理期間可能會出現栽培后菌袋污染、出菇遲、原基不分化、小老菇、爛菇等不同的問題,本文從基質準備、菌袋制備、脫袋栽培、出菇管理4個方面系統解析了灰樹花林下仿野生栽培關鍵技術,以指導北方地區灰樹花的林下栽培與管理。
灰樹花仿野生栽培首先要制作菌袋,也就是利用木屑、棉籽殼、麩皮等作為基質原料,攪拌均勻并裝袋,高溫滅菌后接種,然后進行發菌,為下地栽培做好準備。待到3月底4月初開始在選好的地塊挖深25~30 cm的畦,挖好畦后就可以把發好菌的菌袋進行脫袋栽培,將菌棒在畦內碼放整齊,然后覆土澆水,為了保證溫濕度還要搭小拱棚,這一切完成以后就可以進行出菇管理,待灰樹花成熟后就可以采摘。
2.1 基質準備?;覙浠▽倌靖悾斯ぴ耘嘀饕蚤熑~樹木屑、棉籽殼等作為主要碳源;利用天然含氮物質如麩皮、玉米面、黃豆粉、米糠等作為氮源,這些農副產品不僅提供了氮素營養,而且是早期輔助的碳素營養,還可誘導菌絲產生纖維素酶,從而加速基質中纖維素的分解,保證碳素營養的有效供應[2]。在灰樹花培養過程中,當基質中缺乏某些無機元素時,就會導致菌體生長緩慢或繁殖能力降低,可在基質配方中經常添加少量的礦物質與無機鹽如石膏、過磷酸鈣、硫酸鎂等。維生素類例如維生素B1、生物素等作為輔酶成分或具有輔酶功能而起作用,在培養料中摻入林地表土,可提供大量礦物質和維生素。
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菌袋基質應根據當地資源條件就地取材,試驗研究表明,用玉米芯、亞麻屑、栗蓬、豆粕和花生殼、香菇菌糠、灰樹花菌糠、園林枯枝等當地廢棄物替代常規基質,也可以實現灰樹花的良好生產[3~6],這些有關灰樹花菌袋基質的研究對于擴大菌袋基質原料的范圍、提高各種農林廢棄物的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2.2 制備菌袋。華北地區一般在11月至次年3月制備菌袋,4月份開始栽培[7]。制備菌袋時首先要根據需要選擇好配方,按配方稱好原料,加入適量水,投入到攪拌機內充分拌勻,直至無干料團,水分均勻一致,混合料含水量應控制在60%左右[8]。若培養料偏酸,可用5%的石灰水調節中和至5.5~6.5[9]。裝袋選用耐高溫的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脫袋覆土栽培的料袋較小,規格一般為18 cm×34 cm,厚0.05 mm,能裝濕料1 kg左右[10]。栽培袋制作完成后不宜久放,當天裝袋要當天滅菌,不能隔夜滅菌[11]。將菌袋在100℃條件下蒸汽滅菌10~12 h或121℃~125℃下保持1~1.5 h,滅菌后將栽培袋冷卻至常溫后接種[12],選擇高產、優質的菌種,按嚴格的無菌操作進行接種,接種量為10%[13],菌袋接種后放在發菌室內,保持室溫25℃~28℃,室內濕度60%~70%,避光培養,每天通氣1~2次。菌袋擺放應稀疏一些,以利于通風,避免生熱,影響發菌,每天翻堆檢查1~2次,上下調整,防止燒袋,發現雜菌袋及時處理。15天后加散射光,加強通風,溫度22℃~25℃,30 d后菌絲長滿袋底,表面形成菌皮,然后逐漸隆起,逐漸變成灰白色至深灰色,即為原基,這時可以進入出菇栽培管理[14]。
2.3 脫袋栽培。選擇背風向陽、地勢高、干燥、不積水、近水源及排灌方便的栗樹或其他樹林挖畦,畦為東西走向,長2.5~3 m,寬45~50 cm,深25~30 cm,畦間距30~50 cm,行距80~100 cm,畦做好后曝曬2~3 d后在畦內撒少許生石灰,目的是防治蟲害,撒的量以土見白為準,不用過多,否則會影響土壤酸堿度,然后在栽培的前一天給畦內澆一次水[15]。畦準備好后就可以進行脫袋栽培,菌袋運來后要盡快開袋栽培,防止菌袋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脫袋入畦最好在晴天無風的早晚進行,脫袋前要先把手和所用的工具用75%的酒精棉擦拭消毒,防止雜菌污染菌棒。脫袋時用刀具將塑料袋剪開,取出菌棒,菌棒脫袋后要馬上入畦栽培,菌棒要在每個畦內擺滿,要單層、直立、緊密的擺放,必須碼放平整,因此要先用拉線定好高度再碼放菌棒,保證擺放的平整。擺放時如果上面不平可以在菌棒的下面用土墊平[16]。擺滿后在畦的四周做護幫,護幫就是在畦的四周筑一圈寬15 cm、高10 cm的土梗,先把塑料布的一邊塞入菌棒與畦的間隙,另一邊向上翻過來把土梗包起來,然后再用土壓實,土梗的作用一是為了防止當側面出菇時沾帶泥土,二是在雨季防止畦內進水[17]。
做好護棒后開始進行覆土,覆土要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先在菌棒間隙填滿干凈濕潤的沙土,要把菌棒完全蓋住,覆土厚度約1.5 cm,然后澆第一水,要將覆土層澆透,不要澆大水,防止菌棒浮起;水滲完后進行第二次覆土,進一步將菌棒間隙填滿并保持菌棒上土層厚度約1.5 cm,第二次覆土后再澆第二次水來調整土壤水分,要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則,在1~2 d內將土層調整到適宜的濕度,以手捏獨立成團不粘手為準。土壤水分調整后在上面鋪一層核桃大小的石子,間距3~5 cm。菌棒栽培完成后為保持畦內溫濕度要開始搭棚,棚要略大于畦的面積,棚有拱形和坡形兩種,為便于管理,棚高不要低于45~50 cm。坡棚的坡面要向南朝陽,坡面的塑料布直接落到地上用土壓實,北面和兩頭塑料布不用固定,可以隨時打開便于進行通風換氣、噴水、觀察、采菇等方面的管理,再在遮陽棚上面壓一層草簾子可以起到遮陽保溫的作用。
2.4 出菇管理。生長階段管理分出菇前管理和出菇后管理,出菇前管理菌棒覆土后到灰樹花出土之前的這段時間,出菇前可不考慮光線的強弱問題,主要是采用通風和澆水的方法控制好棚內的溫濕度,一般在覆土后10 d內不能澆大水,要根據土壤濕度每天適當噴水,使菇棚內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每天中午掀起棚北面和兩頭的塑料布通風1~2 h,溫度保持在10℃~15℃;覆土10 d以后要提高棚內相對濕度至70%~80%,每天中午通風2~3 h,溫度保持在15℃~20℃;預測將要出菇的前7~10 d,要進一步提高棚內空氣相對濕度,使之提高到80%~90%,溫度控制在20℃~26℃,每天通風3~4 h,保持棚內空氣新鮮[18]。出菇后管理:在菇蕾剛形成的這一階段以噴水為主,出菇后每天噴水3~4次水,棚內相對濕度控制在80%~95%。菇蕾形成進入生長期后要加大通風,每天早晚各通風2 h,通氣和保濕是相矛盾的,所以要結合濕度進行通風,低濕大風天氣少通風,澆大水前后、無風天氣多通風;菇蕾形成的初期要少通風,在3~5 d后菇體生長期要多通風,通風要避免強風直接吹到菇蕾上。除定時通風外,在棚的兩端要留有永久性的通風口,在干旱季節,通風口要用濕草把遮上,使畦內既透氣又保濕。在菇蕾形成后需要較多的散射光,菇蕾形成初期使棚內光照達到能看書報的程度,子實體生長階段,光照強度可增至300~500勒克斯,增加光照是為了使灰樹花菌蓋呈灰褐色以提高產品質量。在氣溫低時晚上要蓋嚴草簾和塑料布,在高溫高熱期要采取加遮陽網、噴水等措施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