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昕



【摘 要】中國當代知名作曲家瞿維在1946年創作的鋼琴曲《花鼓》,是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本文著重探究這部作品成功的原因,通過總結其創作特征,引發筆者作為一個音樂學人對中國傳統音樂在當代社會生活中推廣方式的思考。對傳統音樂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是我們年輕音樂學學子的使命與責任。
【關鍵詞】瞿維;花鼓;花鼓藝術;中國傳統音樂;推廣方式
中圖分類號:J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3-0041-03
中國著名當代作曲家瞿維(1917-2002)一生共創作了四十多部大、中型作品。他的音樂偏好愛國主義題材,常借鑒中國各地區民間音樂素材加以創作。其中,鋼琴作品、交響曲與歌劇是瞿維最為重要的創作領域。其赴蘇聯進修的經歷使得他在專業技巧上得到了較深的造詣,尤其是在和聲與復調的運用技巧上。他在進行創作時,將中國傳統音樂素材賦予西方現代音樂的技術處理,這種借鑒與融合并不是單純的移植和組合,而是表現出他創作思想中具有民族風格音樂的特質。此外,他的作品反映了社會人民群眾的生活境況,其創作之源來自真實的生活體驗,這也是他的音樂能成為廣大聽眾所接受的現代音樂之一的重要因素。
音樂作品是時代的產物。《花鼓》這一作品是產生在解放區的最成功的鋼琴作品之一,受到了中國音樂學術界及表演界的一致關注。目前國內與瞿維《花鼓》相關的主要研究文獻有:于倩的《鋼琴曲<花鼓>的創作特點分析》[1];李虻、唐粒齊的《鋼琴曲<花鼓>賞析》[2],這些是對音樂本體進行了詳細的技術分析。還有一些普及性較強偏音樂賞析類的文獻,例如趙靜、石征的《談鋼琴曲<花鼓>的藝術風格》[3]等。楊勁松的《花鼓文化視野下鋼琴曲<花鼓>與<湖南花鼓>的比較研究》[4] 則將瞿維《花鼓》與同時期其他以“花鼓”作為核心材料的鋼琴曲進行比較研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碩士論文和散落在不同期刊的作品從歷史走向、時代意義發展的角度進行專題性研究。[5]由此可見,作曲家及作品《花鼓》都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記得最早接觸《花鼓》是筆者幼年學習鋼琴時,《花鼓》是規定的鋼琴考級曲目之一[6] 。后來更為深入地研究這首鋼琴曲是在武漢音樂學院本科學習階段,老師在課上仔細分析了這首作品的創作技法與音樂特征。《花鼓》是武漢音樂學院《曲式》和《音樂分析》課程教材中的分析范例,同時也是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音樂院校教授《曲式》與《音樂分析》課程的作品實例[7]。
雖然,國內大多數音樂分析類教材內容多以西方作品為主。但是,《花鼓》作為少數的中國作品被收錄其中。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作品才能受到如此重視呢?本文首先探究這部作品成功的原因,通過總結其創作特征,引發筆者作為一個音樂學人對中國傳統音樂在當代社會生活中推廣方式的思考。
一、《花鼓》的成功之因
(一)具有時代意義。研究《花鼓》的創作語境,必定要和抗日聯系在一起。“盧溝橋”事件爆發后,大批的音樂工作者走上了斗爭的前線,與原有的文藝工作者攜手共同開辟了抗日文化運動。在此期間,大量的音樂人才得到發掘及培養,在新中國成立后成為了我國社會主義音樂建設中的重要骨干,瞿維便是其中之一。在受到延安“魯藝”精神的影響后,他特別注意提煉民間音樂的精華,尋覓群眾內心深處所渴望的音樂語音。1946年創作的鋼琴曲《花鼓》便是在民族危難的大環境中譜寫出來的。[8]
全曲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點,題材新穎獨特,內涵豐富生動,性格明快開朗,感情真摯淳樸。其作為瞿維鋼琴音樂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
(二)創作素材選擇恰當。我們都知道,瞿維《花鼓》雖然是一首鋼琴獨奏作品,但是作品標題與主要主題源于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素材——花鼓。花鼓又稱地花鼓、打花鼓、花鼓子、花鼓小鑼等。是中國民間的一種歌舞形式,通常是一男一女對舞,男的持鑼,女的背鼓。伴奏以鑼鼓為主,邊敲打,邊歌舞。花鼓的曲調都是根據當地的山歌和小調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鮮明的節奏,流暢的曲調,極其富有舞蹈性和歌唱性。不同的地區,花鼓的曲調、風格也各不相同。[9]
花鼓主要流行于湖南、安徽、山東、四川、山西、湖北、河南等省。有湖南花鼓、安徽花鼓、山東花鼓、四川花鼓、山西花鼓、湖北花鼓、豫南花鼓等多種類型。其中,安徽花鼓中的鳳陽花鼓是所有分類中流傳最廣,同時最具代表的一個分支。瞿維先生的《花鼓》便是選用鳳陽花鼓作為核心材料進行發展,并貫穿全曲。
(三)中西音樂文化的完美融合。《花鼓》使用中國民間鳳陽花鼓的旋律素材,同時結合西方音樂的傳統曲式加以結構處理。作品是一個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具體的結構圖示如下。
整首作品按照快-慢-快的三部性原則進行呈現。開頭14小節的引子,讓左右手交替演奏連續進行的順分型節奏和聲音程及柱式和弦,與真正花鼓的雙人間歇對敲產生呼應,渲染出喜慶紅火的音樂氛圍,烘托了主題熱烈的氣氛。同時,這一節奏型,貫穿了主題的呈示、轉換、再現,直至結束。
譜1 引子部分:“鑼鼓”節奏型(1-6小節)
全曲共由兩個主題組成,并在此基礎上加以變化發展而成。第一主題在第15小節進入,《鳳陽花鼓》的旋律分別在高低兩個不同音區聲部呼應奏出,仿佛聽到秧歌場上的男女在歡欣對唱。同時,在和聲層面追求中國民族五聲調式與西方大調之間的交融,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復調對位手法,明晰了旋律的走向性,也營造出鬧秧歌的紅火氛圍。
譜2 第一主題首次出現(15-22小節)
第二主題在第78小節進入,由激烈的快板變為舒緩的行板,與第一主題形成鮮明的性格對比,民歌《茉莉花》的音調在流動的十六分音符中時隱時現。作曲家在這里通過變奏手法對其進行運用,旋律雖有些變化,但其旋律骨干音得到了較完整呈現,因此原曲中的風格特色依然保留,體現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譜3 第二主題首次出現(78-85小節)
再現部分作曲家通過復調形式將兩個主題整合在一起,增強了旋律的豐富性和可聽性。首次再現時第一主題在上,第二主題在下;第二次再現時兩者互換位置。最后收尾采用引子中的鑼鼓節奏,有指引舞者退場之意,統一全曲,同時也讓聽眾得到聽覺上的滿足。
作曲家在創作中借鑒和應用了西方傳統的音樂創作技法,同時著眼于民間音樂的主題旋律中,探索其中能與人民大眾審美相適應的創作形式。如:對各種打擊樂器的模仿、中國五聲調式的應用,以及和聲的民族化處理等手法,使整個作品具有鮮活的生活氣息和明顯的民族風格。此曲無論是在瞿維個人的作品中,還是在中國鋼琴藝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10]。
(四)作品的實用推廣性。《花鼓》不僅是規定的鋼琴考級曲目之一[11],也是各大音樂類專業高等院校所使用課程教材中的必備實例[12],由此可見,其本體所具有很高的教學價值。除此之外,在中國作品鋼琴獨奏音樂會中也多選為演奏曲目,其較高的欣賞性得以體現。演奏者中不乏一些鋼琴名家,如朗朗、陳薩等。
從該曲的創作可以看出,沒有人可以否認民歌曲調在音樂創作中所起的關鍵作用,而瞿維的音樂創作觀恰恰來自于此。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在動蕩不安的戰爭變局中披荊斬棘,依舊保持著強有力的發展態勢,作曲家們進行了更多樣的創作實踐,將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推向更深廣的領域。[13]而在這特殊時期,《花鼓》的出世絕非偶然,是歷史沉淀發展的必然結果。作品中的核心是對“花鼓”這一中國民間音樂元素的使用,這一嘗試,是對花鼓藝術表演形式的一種高度“描繪”與映射,一方面展現了作曲家對于花鼓藝術的正確理解和嫻熟的作曲技巧;另一方面,也充分肯定了花鼓藝術中孕育著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在肯定和論證一個藝術家及其作品具有價值的同時,要深入思考并勇于提出其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14]那么,值得讓人深思的是,就是這樣一首享譽中外的鋼琴音樂作品,為什么會在時光的旅程中逐漸消散呢?這一作品的逐漸黯淡是鋼琴作品本身的消退,還是現今人們對中國傳統音樂藝術整體上漠不關心?
二、結語
音樂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它有著特定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而一個音樂作品由產生到流傳,需要各個方面的沉淀積累。瞿維《花鼓》的成功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其蘊含的時代意義、選用的創作素材、對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以及較強的實用推廣性等值得我們學習與思考。
在當下大環境的沖擊下,大量的民間傳統文化不斷消逝,日趨滅亡,每個民族都面臨著協調處理好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關系的挑戰。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傳承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拒絕現代化將導致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拋棄傳統文化則將會沒落。這就要求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思考如何在研究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做好傳承保護工作。《花鼓》是一個作曲家通過創作作品達到保護、推廣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目的,那么我們身處音樂學理論研究這一領域,又該如何去做呢?
據筆者調查總結后發現,音樂學學界目前主要采取民間藝人進校園、音樂文化展覽、與現代化科技聯姻,以及運用多媒體手段呈示等幾種方式進行傳承保護。筆者認為,理論應與實踐相結合,與市場相結合,激發大眾群體的保護意識,加強整體性保護和個性自由發展相結合,注重藝術本體研究與自身發展并行,以更加科學創新的眼光去審視中國傳統音樂。
對傳統音樂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是我們年輕音樂學學子的使命與責任。想要讓音樂理論在新世紀得到創新,就必須重新審視所研究的音樂現象、音樂作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去創新。精神層面的傳承必不可少,但實用性的發展更為重要。市場經濟的沖擊越來越大,原生態的花鼓出現斷層,近乎失傳,中國傳統音樂藝術需要市場成果化,適量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利用獨有的特征打造專屬品牌。要以現代社會所理解、所接受的方式進行創新和發展。同時,還可以發展更多國外的興趣愛好者,讓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10]于倩.鋼琴曲<花鼓>的創作特點分析[J].科技信息,2008(20).
[2]李虻,唐粒齊.鋼琴曲<花鼓>賞析[J].音樂課堂,2012(4).
[3]趙靜,石征.談鋼琴曲<花鼓>的藝術風格[J].藝術教育,2008(1).
[4][8]楊勁松.花鼓文化視野下鋼琴曲<花鼓>與<湖南花鼓>的比較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5.
[5]王樂樂.琴鍵上敲響的花鼓——瞿維<花鼓>與崔世光<花鼓>的演奏藝術上的對比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2.
留釹銅.匠心獨心,異曲同工——鋼琴曲<牧童短笛>與<花鼓>的比較分析[J].齊魯藝苑,2001(4).
謝皓珀.探析鋼琴曲<牧童短笛>與<花鼓>的異同[J].音樂時空,2016(9).
[6][11]瞿維《花鼓》是老版中國音樂學家協會十級考級曲目之一。
[7][12]張璟.音樂作品分析實用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簡明教程(上、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高為杰,吳春福.曲式與作品分析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9]竇端端.四首鋼琴改編曲<花鼓>的比較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13]袁月.瞿維鋼琴音樂創作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4.
[14]邢穎.琴鍵上的民族風——以瞿維鋼琴曲<花鼓>為例[J].銅仁學院學報,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