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巧
摘 要:小學語文階段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引入經典誦讀,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從而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打下基礎。自從90年代以來,很多學者對經典誦讀進行了深入的探究,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順利引入經典誦讀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接下來將重點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經典誦讀的具體實施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經典誦讀;實踐與研究
中國經典文化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千百年來,已經潛移默化影響了我國的民族精神,并成就了中華民族的脊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經典誦讀是讓學生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效渠道,也是繼承與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途徑。本文則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朗讀方法以及家庭教育三個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希望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
一、教師從課堂教學出發,選擇課本教材內容為切入點
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反復地閱讀經典文章,跟著多媒體技術朗讀,進行個人朗讀,分組朗讀等多種方式,一方面是為了增強學生的朗讀語感,另一方面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在進行具體的朗讀中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教師不妨從課堂教學出發,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朗讀情境,給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這樣學生才會深入其中。教材內容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不要急于擴展學生的朗讀視野,而是以教材內容為切入點,畢竟教材中的朗讀內容是最為符合學生的個性特點的,讓學生深入其中,為朗讀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礎。
例如,在《楓橋夜泊》教學過程中,詩句中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描畫的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這首詩的時候,應當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情境,讓學生深入理解詩人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同時教師也可以進行充分的解剖,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探究詩句中的邏輯關系,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內容,從而為學生后續的經典朗讀打下基礎。
二、采用多樣化朗讀方法,促進朗讀效果提升
由于小學課程比較多,語文課程教學時間逐漸變短,因此教師只能利用有限的語文課堂時間,讓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教師在學生的原有的朗讀基礎上幫助學生提升朗讀能力,并適當擴展朗讀內容,并促使學生掌握多樣化的朗讀方法。首先從聯想入手,當學生對自己所朗讀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就會在自己的腦海中呈現朗讀的內容,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朗讀內容,并從內容出發,從心出發,利用自己的朗讀能力呈現文章作者的情感,同時還應當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語速與節奏,全面促進語文經典朗讀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四時田園雜興》教學過程中,其中的內容主要是寫夏季的江南田園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夏季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展示詩句中的景色,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到情境中,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句的內容,從側面寫出了農民勞作的情境,之后進行反復的朗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鞏固詩句,并強化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與家庭教育結合,推動課下經典朗讀開展
家庭是學生最初接觸教育的地方,在進行經典誦讀的過程中,適當結合家庭教育,首先,父母應當為學生營造經典誦讀的家庭氛圍,為學生建立小書架,教師也可以適當地利用家訪的機會給家長以指導,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經典誦讀,其次,是倡導親子共讀,邀請家長與學生一起進行經典誦讀,在家長的帶領下,一起完成誦讀任。家長也可以為學生進行智力投資,不用將家庭中經典誦讀的形式整的多么美,而應當注重內容的豐富性,主動為學生購買一些經典書籍,進一步推動課下經典朗讀的開展。
例如,在《送元二使安西》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在課堂上不能全面地掌握經典朗讀的技巧,教師可以聯合學生家長的力量,幫助學生理解整首詩的內容,此詩前兩句寫渭城驛館風景,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后二句轉入傷別,卻不著傷字,只用舉杯勸酒來表達內心強烈深沉的惜別之情,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之后家長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關于王維的詩句,與學生一起進行朗讀,也可以在摘抄王維的經典詩句,并粘貼在墻上,讓學生時刻進行經典誦讀,家長主動為學生購買王維的書籍,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經典誦讀任務,為學生的經典朗讀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經典朗讀教學是繼承與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有效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為學生的全面成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洪晶.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朗讀[J].中華少年,2018(9).
[2]吳霜.小學語文朗讀指導[J].智庫時代,2017(9).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