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崢
摘 要:詩是文學的源頭,也是兒童語言啟蒙教育的開始。精簡短小的兒童詩歌有利于增加孩子的識字量,并為孩子的識字提供練習的語言環境,從而促進兒童語言發展;有利于明白斷行的格式要求,并能在誦讀中注意讀出韻律、節奏等音樂美感,從而提升兒童審美能力;有利于理解詩的含義和意境,甚至詩歌的構成,拓展兒童想象世界,從而感受閱讀的樂趣;有利于多元表達,提升閱讀的成就感,搭建課內、課外的橋梁。
關鍵詞:兒童詩歌;核心素養;信息技術差異化;教學策略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詩是文學的源頭,也是兒童語言啟蒙教育的開始。兒童詩歌是詩歌中的一個分支,它精簡短小,易誦易讀,由于它受到差異化讀者對象心理特征的制約,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所進行的藝術構思、所展開的聯想和想象等,都必須符合不同兒童的年齡特征,必須是兒童所喜聞樂見的。這樣才能在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情操,激發豐富他們的想象力、思維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養兒童健康的審美意識和藝術鑒賞力上,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
首先我們來看看近年來福建地區兩個版本的語文教材里兒童詩歌的編排。
原人教版語文教材中兒童詩歌數量偏少。據統計,從一年級上學期到二年級下學期,兒童詩比例分別約占25%、11%、14%、8%。兒童詩在第二、三、四冊語文教材中共計22篇,總體數量偏少。而部編版語文教材里一年級上冊32課里,出現了27首兒童詩歌;一年級八個單元下冊29課里,也有14首的兒童詩;二年級上冊出現8首,下冊出現6首(這里的數據均不包括古詩數量)。兒童詩歌占低段語文課文總篇目的50%。由此可見,編者已漸漸意識到兒童詩歌對于低齡兒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精簡短小的兒童詩歌到底在提升兒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方面有哪些作為呢?
一、精簡短小的兒童詩歌有利于增加孩子的識字量,并為識字量少的孩子的識字提供練習的語言環境,從而促進兒童語言發展
為什么說它可以促進兒童語言發展呢?我們先來看何為語文核心素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含有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文化傳承與理解、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這四個方面,他們是一個整體。而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又是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維工具。因此,識字在低段的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新課時,識字任務已在第一課時完成,但一個課時的學習肯定不能達到鞏固的目的,因此第二課時的反復誦讀就成了識字的重要策略。我在教學《我要去遠足》時,讓學生在閱讀實踐活動中反復多次和漢字見面,運用各種形式的“讀”就達到9次,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注重開發無意記憶在識字上的潛力,讓課文的生字的出現和講解都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其實這就是隨文識字,也叫分散識字。根據人的記憶規律,學生對生字就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記憶。識字量增大了,閱讀面擴大了,語言能力自然也就會增強。
二、精簡短小的兒童詩歌有利于明白斷行的格式要求,并能在誦讀中注意讀出韻律、節奏等音樂美感,從而提升低幼兒童的審美能力
兒童詩歌精簡短小、富有音律美的語言特性有利于提高兒童的識字效率的同時,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正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第一學段“閱讀”目標中明確指出:“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顯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鑒于以上認識,我在教學《我要去遠足》這節兒童詩時,利用了信息技術,在互聯網上尋找到合適的配樂,運用讀出音律美的策略,由字到詞、由詞到句地讀,讓兒童理解語言、欣賞語言,從而激發恰當的感情誦讀,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例如,課堂伊始,一個“你們發現了詩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促使孩子們去發現詩歌上的結構美和構思巧的特點,從而感受出小詩人出發前的急切與期盼。這一環節的設計可謂意味深長。雖是低年級但教師也仍要注重培養孩子對文章的整體意識,不要因為年齡小而只關注在字、詞、句這樣的語言單位上,支離破碎地去逐字逐句地品讀,這是低年級老師經常犯的一個錯誤,讓孩子學完整篇文章可能收獲到的只是一個詞的理解,一個句子怎么讀,表達了什么情感,而缺少對整個篇章結構的關照。我們要以思維的廣度為側重點,強化段與段之間的聯系,從結構較簡單的兒童詩歌訓練起,以培養思維的廣闊性與完整性。這種訓練將會改變學生思路的狹窄、片面、簡單的現象,而建立清晰的邏輯思維,為中高年級讀、寫長文章打下基礎。例如,《明天要遠足》一詩通過并列式結構清晰地從大海和云朵兩個方面寫出了對遠足的期盼。老師可以讓學生想象那兒還有不同形狀的礁石,多種顏色的沙灘,各種姿態的小朋友然后進行仿說,從而加深對這種結構的認識;還可以給這些景物排排順序,初步樹立文章可以從最易于見到的寫到最特別的,或是從靜景寫到動景的意識。詩歌邏輯在讀中漸漸清晰,在思考中漸漸明朗,從而促進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積淀,并能在誦讀中受到兒童詩歌韻律美的陶冶。
綜上所述,“感知韻律美”是兒童詩歌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策略。
三、精簡短小的兒童詩歌有利于拓展兒童想象世界,利用信息技術幫助理解詩的含義和意境,感知詩歌的構成,感受閱讀的樂趣
亞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童詩中的詞句雖寫得較簡略,卻有著豐富的內涵。作為一個充滿想象力的群體,學生和詩是相通的。挖掘詩中一個好的想象訓練點,借力信息技術,激活孩子思維,尤其是語言理解力較薄弱的孩子,這樣就會不斷閃現出智慧的火花,從而達到對詩的含義和意境的理解。
《明天要遠足》是花婆婆方素珍寫的一首美妙精巧的兒童詩,全詩只有68個字,卻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遠足前夜一個孩子內心的激動和期待之情。詩的意境開闊,想象豐富。教學中教師如能引導學生進行擴展性想象,就會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更為具體深刻,對語言的咀嚼更有滋味呢?我在這堂課上最突出的就是從以下兩個方面對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行了培養:第一,共享童趣,在悟中想。我們都是從孩子長大的,可是,當我們長大以后,卻忘記了那個年齡段,游戲是我們的主場,幼稚是我們的本心,就讓孩子們回到本真的生活。例如,在教學《彩色的夢》“一大把彩色的夢”的片段時,讓學生與彩色的筆互換角色,展開想象:“彩色筆躺在筆盒里聊天,會聊什么呢?”學生的回答很質樸、很生活:“今天學習認了多少字;我們今天上了什么課;我要讓我的小主人各科成績都優秀等等。”這一環節設計,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激活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是的,這正是我們想要的!兒童詩教學的著力點,就在如何對童心和想象呵護、推進和激揚。第二,媒體創情,在境中想。當然多媒體運用一定要適時準確地運用,富有想象力的畫面引來孩子聲聲驚嘆,“潔白柔軟的云像什么呀?”張張生動的云圖打開了孩子的心,也打開了孩子眼前的世界。他們的語言,他們的想象,一遍又一遍地洗滌著我們成人。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尊重他們的獨特感受和個性體驗,有效激發學生的靈感。
因此,利用信息技術,助力兒童“想象”成了兒童詩歌教學又一個很重要的策略。
四、精簡短小的兒童詩歌有利于多元表達,提升閱讀的成就感,搭建課內、課外的橋梁,最終達到能夠背誦優秀兒童詩80篇
黃國才老師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指向高層級閱讀能力的問題,促進學生深度閱讀。要將提問更多地指向運用、評鑒和質疑創新等高層級閱讀能力,扭轉閱讀教學低層級問題泛濫的局面,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運用”無疑是兒童詩歌教學中訓練思維的又一個很重要的策略。
學生學習語言要經歷一個“聽—讀—理解—模仿—創造—表達”的過程,兒童詩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以家喻戶曉的兒童詩《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發現仿寫的重點——“畫家”的特點,聯想“沒有參加”的動物“還有誰”“有什么特點”。其次,師生共同發現語言規律,認識“不用……不用”的句式和排比手法。再次,教師讓學生進行創作,這樣就水到渠成了。我創設了“明天我們就要去西湖公園郊游的情景”讓孩子們感同身受著“睡不著”的心情,也學著課文的樣子模仿說。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兒童都是一位詩人,只要撥動他們心靈的琴弦,就能彈奏出最美妙的樂聲。”放飛童心,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與文本相結合,促使學生在文本、生活記憶畫面中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對世界、對生活予以感知、感受,挖掘心靈中的真、善、美。
表達自己閱讀感受的途徑多種多樣,有利于差異化學生的信心樹立。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八種智能,每種智能既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在兒童詩歌閱讀教學過程中,針對差異化學生的語言智能發展水平和優勢智能,教師可以給予不同的表達方式。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繪畫小組、寫作小組、朗誦小組、表演小組、音樂小組等。繪畫小組用繪畫的方式畫出自己聯想到的畫面,寫作小組可以仿寫、改寫,朗讀小組可以展示朗讀,表演小組可以表演相關故事,音樂小組可以嘗試為兒童詩配樂。多元化的表達方式,可以讓每個學生體驗到成就感,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讀的興趣,以實現愛屋及烏的境界。
要特別指出的是,老師用優美的語言為孩子的言辭營造氛圍的同時,要像春雨一樣滋潤著學生的思維意識。語言作為一種啟迪思維的工具,它的真正的美在于言辭的熱情、誠懇、含蓄、幽默,富有啟發性和激勵性,因此,在思維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自己的靈感和思想滲透到課堂語言中去,“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從而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的思維點不斷興奮,由此達到思維教學的效果。
童詩雖小,卻純潔美好,叫人無法拒絕。童詩雖小,卻暗藏玄機,教人明理聰慧;童詩雖小,卻樹立起了骨子里的浪漫與優雅,給人一生美的沉淀。
注:本文系共享平臺助力語文閱讀能力差異化教學的策略研究(GL2018007)研究成果。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