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馨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的推行,小學課堂教學的目標與方式也逐漸改進。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追求考試分數、忽略思維培養,脫離實際問題等缺陷也開始隨著教師對學生發展目標和能力培養方向的轉變逐漸改善。但在當前我國的小學課堂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學習成績偏下游、學習習慣不夠優秀的學生。因此,試圖通過對這一類學生進行分析,并從多個角度對小學“學困生”的成因進行分析,進而對這類學生的優化轉型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學困生;成因;轉化策略
“學困生”,顧名思義就是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學生。其中困難的方面有很多,其中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成績學習目標等因素,而造成某一方面學習困難的原因也呈現一種多樣化的態勢。當前我國推行的素質教育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因此,如何在小學階段對這類學生加強關注,進而解決他們的學習問題,對“學困生”的學習成績提高和未來各項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家長對孩子的忽略和過分溺愛并存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眾多家長的工作壓力也隨著日益增長的消費水平而越來越大。在這種經濟負擔下,大部分家長為了升職加薪,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與人際交往中,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關注較少。同時,為了避免因照顧孩子而分散自身工作的注意力,很大一部分家長通常將自己的孩子交給祖輩照管,但爺爺奶奶一輩往往對孩子過分溺愛,有求必應,放縱孩子的懶惰和貪玩。到了課堂上,這種心態繼續延續下去,成績落后也沒有引起家長的緊張感,甚至出現“破罐子破摔”的心態。長此以往,這些孩子會在學習上產生不勞而獲的思想,缺乏上進心,最終淪為了“學困生”[1]。
(二)自身的學習興趣、習慣、方法偏差
首先,是自身學習的興趣不足。小學學生受限于心理與年齡發展特點,往往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因為對某部分內容缺乏興趣而放棄學習。其次,學習習慣較差。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心理依賴性,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先尋求其他人的幫助,沒有自主思考的習慣,一旦沒有了他人協助,學生的思路就會中斷,很多問題就不能得到解決。最后,沒有主動尋找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每個人的個性決定了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只會照抄照搬他人的學習方法,往往是照貓畫虎,事倍功半,即使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成績也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教師的教學技能和責任意識不足
小學階段學生進行學習時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師的示范作用,教師水平的高低會對學生的基礎性學科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但由于當前我國很多學校忽略對語文教師隊伍的再培訓;部分教師從業時間短,忽視對自身水平的提高等,使得整體的小學教師隊伍專業能力偏低。一旦教師教學技能缺失,那些主動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不僅會喪失該門學科的學習樂趣,而且不能真正達到對教師在課堂上所教授知識的融會貫通。長此以往,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越來越多,“學困生”群體也就逐漸形成。
二、小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一)積極鼓勵和關懷學生,重視榜樣效應
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在性格上表現的不聽教導、天真隨意。針對這種情況,許多教師和家長往往采取批評式教育,經常有意無意地向自己的孩子或學生表示不滿和對其他孩子的表揚。殊不知,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擊,而學生與長輩的隔閡也隨著這種言語上的輕視大大加深。因此,學校、老師應該加強和學生家長聯系,多一些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及生活狀況[2]。無論是在課堂內外,我們都應該帶著關愛孩子、自樹樹人的態度去感化他們,積極地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只有這樣,學生對我們才會充滿信任,從而相信學習的力量,全心投入到新一輪的努力中去。
(二)結合學生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中,新課標提倡結合不同學生的個人情況進行分析,特別是對于“學困生”群體來說,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和成績,采用分層教學法[3]。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盡最大的努力去關注學困生,擴寬課堂教學的提問范圍,注意問題的分類提問,使更多的可接受知識可以通過教師的提問引起學困生的注意。其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要鼓勵這類學生主動回答問題,并進行適當的鼓勵教學,培養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主動分享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覺悟,實行教師引導和學生主動學習的完美融合。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學困生學習成績的提升也不是簡簡單單就可以做到的。在小學階段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興趣與未來發展的方向,以引導者、參與者和幫助者的身份幫助學生多方面地鍛煉自身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進而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困生學習興趣提高,主動學習意識的加強提供持久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李莉.關于小學學困生的成因及教育對策分析[J].中華少年,2017(1):272.
[2]元瑩,楊旭嬌.小學英語學困生成因分析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7):114.
[3]李紅星.小學數學學困生成因分析及對策[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1):45.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