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具有共同的學習任務、明確的責任分工的情況下而進行合作性學習。我國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合作學習這種新型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滿足我國對素質教育的要求。但小組合作學習在數學課堂應用得并不夠廣泛,課堂常常出現混亂的現象,研究如何有效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對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學習能力
一、小組合作學習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小組合作學習慢慢走進數學課堂。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常常出現一片混亂,合作學習只是形式上的存在,卻沒見到實效。小學數學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很多問題,小組合作學習沒有發揮它的作用。例如:合作學習過程中,時間不夠用;小學合作學習開展過程中,一部分學生談論得熱火朝天,一部分學生卻不知所云,不知道要做什么,有時會閑聊其他無關小組合作學習的話題;學生還沒探究出來結果,教師直接公布結果,合作學習口頭化;小組分工不明確,完成效率低。基于以上幾點,筆者對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策略展開研究。
二、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策略
1.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
小學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性交換信息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小組的成員必須明確小組要合作完成的目標是什么,才能圍繞一個中心點進行討論。小學生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因此需要選出一位學習理解能力強的學生當組長,起到核心帶頭作用,讓小組合作學習有效進行。
2.明確成員任務
通過任務的明確分配,成員收集有效信息,達到小組合作過程中的有效溝通。教育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認為兒童的發展水平有兩種:一種是他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就是他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但是這種發展水平需要在他人的幫助下,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通過有效信息的交換,讓兒童獲取新的認知。每個成員都要明確自己的任務,才會有參與感,才能避免有的成員太忙,有的成員太閑,讓整個小組有效運轉起來。例如,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人教版三年級數學“認識面積單位”中,需要4~5為成員,成員分為組長、操作員、總結發言人。具體分工如下,組長作為統籌安排者,2~3名操作員同學分別用不同的物體做面積單位測量大小一樣的圖形,讓同一類活動有效開展,總結發言人觀察記錄合作探究過程,對小組合作學習結果進行有效總結。
3.及時反饋,及時評價
教師在小組匯報總結后,應及時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針對性評價。學生喜歡得到教師的表揚,教師的反饋評價能激發學生的斗志,使學生更全身心投入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教師在評價學生合作學習成果中,學生才能知道自己整個探究過程是對的還是錯的,才能及時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4.評價過程,評價結果
教師對學生合作學習評價時,評價結果能讓學生對探究的問題有進一步的總結性的認識。教師評價過程能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是否完成自己的任務,自己在完成任務中有哪些缺陷。別人在合作學習時,是怎么完成自己的任務的,為什么得到教師的肯定,從而學習別人的優點。
5.合理選擇合作內容
小組合作學習是好的學習方式,但不是適用于一切學習內容的,我們應合理選擇合作學習內容。學生能獨立完成的任務,就沒必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比如計算題我們就沒必要開展小組活動,而對面積單位的探究、制作活動日歷、統計全校喜愛的季節等活動性內容,我們就可以選擇小組合作學習。
6.合理控制合作學習時間
合作學習時間應在適宜時間范圍內,時間太短,學生沒辦法探究出結果;時間太長,大量浪費上課時間,沒有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教師應有效安排合作學習的探究內容,提出有效性問題,讓學生在合理時間內完成。
7.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能讓學生適應習慣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能力與傾聽能力。教師平時應多滲透合作學習的意識,表揚懂得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生,讓學生習慣并喜歡小組合作學習。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合作學習不是萬能公式,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才能讓孩子在數學課堂上更好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何麗.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探究:以葛蘭一小為例[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洪小倩(1993.10—),女,漢族,本科,二級教師,現在廈門市翔安區新店中心小學任教。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