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振梅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無論學校、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提高了對學生教育教學的重視度,尤其是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分析,優化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與邏輯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與學習,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簡單易懂,既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又提升整體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設問題情境;策略分析
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大多數教師由于自身教學理念陳舊,依然是采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按照課本教材的內容進行照本宣科的教學,不僅使教學內容比較枯燥,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的發展,影響整體的教學質量。因此,需要教師提高對小學數學教學創設問題情境的重視度,遵守“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原則,能夠對教學的內容合理設計,創設有效問題教學情境,正確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從而促進小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一、小學數學教學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整體性的設計缺陷
雖然在目前小學的數學教學中,老師也積極地采用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方法,但是依然會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忽視了對整體教學的合理設計,不僅應用不夠成熟,并且整體的實施效果不佳[1]。而受到的影響因素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與綜合素養都比較低;另一方面是年輕教師人員比較多,但沒有足夠豐富的教學經驗,從而使創設問題情境整體設計都不夠完善。
(二)設計內容比較枯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教師對教學方案設計得不夠合理,使教學內容比較枯燥,未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年齡等因素,把設計的教學方案應用在全體的學生教學中,不僅無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使學生逐漸厭倦學習,更無法獨立思考與學習。
(三)教學效果不佳
采用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教學手段,最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和提升小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大多數的教師對其了解得不全面,使其無法發揮出自身的重要作用與價值。還有更嚴重的情況,教師之間使用他人的創設問題情境手段,未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達不到想要的教學效果。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
(一)以學生已有認知為基礎創設有效問題情境
在小學數學知識的實踐教學中,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正確引導,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教學素材,能夠把生活與數學相聯系,把原本抽象性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讓小學生能夠簡單易懂地學習數學知識[2]。例如:對“角的初步認識”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國旗為教學素材,學生對國旗都不陌生,并且國旗中含有的五角星既有銳角,又有鈍角,能夠使難以掌握的角知識變得生活化、具體化,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掌握角的概念知識。
(二)生活化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對生活化問題的創建,應遵循以學生教育為主體的原則,通過對學生日常生活的事物描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積極自主地探究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對“乘法計算”的教學,需要教師對教學方法的創新,可以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以“購買蘋果”為例,小明的媽媽去買蘋果,已知家里人口數量為4,一人要有5個蘋果,那么小明的媽媽需要買多少個蘋果呢?這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問題情境,學生根據已知的條件,在紙上畫出蘋果,以此方法對其進行計算,一方面,使學生學習了乘法知識,另一方面,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善于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三)實踐操作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那么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能夠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積極地開展實踐操作活動,既對學生動手能力進行鍛煉,又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加深對知識的了解與掌握。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使學生積極自主地研究、探索,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綜合能力。例如:“梯形”知識的教學,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說說大家對梯形形狀的認識,闡述哪些圖形能夠拼接成梯形,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且學生會主動地進行實踐操作,把所掌握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進行相互地拼接,使學生能夠得出梯形是由長方形與三角形拼接而成的。既讓學生掌握了數學知識,又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學生的自主操作,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采用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教學手段,需要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分析,制定出完善的教學方案,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參與學習,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小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小學生綜合發展,提高整體的教學效率與質量,為小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曾早紅.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探析[J].學周刊,2019(16):44-45.
[2]李忠明.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有效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4):166.
[3]歐艷紅.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7):79.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