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數學概念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難點,而眾所周知,數學概念較為抽象,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理解難度大,進而影響了學習的效果。通過走訪發現,形象思維是小學生思維的主要模式。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探究了數學結合方法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而為深化數學概念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數形結合方法;小學數學;數學概念
數學概念是學生學習深奧數學知識的基礎,由于數學概念具有抽象性,導致數學概念教學并未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實踐表明,小學生思維的主要方式就是形象思維,而數形結合方法能夠實現“數”與“形”之間的聯系,進而實現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之間的相互聯系,最終促使學生形成數學概念,為進一步深化數學概念奠定基礎。數學概念教學大致可以分為感知數學概念、形成數學概念以及深化數學概念這三個階段,其中“形成數學概念”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為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探究了數形結合方法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針對性地提出了形成數學概念的策略,具體如下:
一、抽象概念——以形助數,深層理解因數、倍數概念
相比較而言,“形”具有直觀、生動的特征,而“數”具有抽象、枯燥的特征,所以在學習數學概念過程中,可以嘗試借助圖形將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直觀地展現于學生面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探討,體會到概念的抽象過程,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于數學概念形成的深層了解,同時也能夠提高數學概念課堂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倍數與因數”課堂上,筆者并未直接“講”概念,更未曾要求死記硬背概念,而是借助圖例進行教學。圖示:出示12個小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引出“3×4=12”“2×6=12”“1×12=12”乘法算式, 以“2×6=12”為例示范引述三個數之間的因數倍數關系,讓學生自主敘述另外2個算式中的因數與倍數,同時指出因數與倍數不包括“0”。可以借助“字母”進行表達;最后,學生給出的通式為:a×b=c(a,b,c皆為自然數,且a>1,b>1,c>1),并指出:a,b都是c的因數,而c即是a的倍數,也是b的倍數。通過舉一反三出示3、5、9、10、18,讓學生找出存在因數與倍數關系的數,達到內化知識、深層理解因數與倍數概念的教學目標。
以“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始,讓學生在理解“用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哪幾種拼法?”的前提下開始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展開的。在此基礎上,引導并指導學生小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中把自己的操作過程和思考的過程表達清楚。學生在思考“有幾種拼法”時,一般會用乘法進行思考:幾乘幾等于12,然后再一對一對地找出1與12、2與6、3與4等12的因數。這一安排是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形象的排列特點,理解抽象地找因數的方法。
二、內化概念——以形助數,透徹理解“倍數不能取0”
新課改背景下,數學概念學習的目標已經不再是認知,而是要內化概念,也就是說能夠運用概念,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而促使數學核心素養得到培養。但是,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部分教師仍舊未曾認識到“內化概念”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甚至根本未尋求到“內化概念”有效的方法。小學生思維的主要方式就是形象思維,所以在內化概念時,也可以采用“數形結合方法”,實現數學概念的內化,然而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要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制定具有班級特色的數學結合方法,而不能夠盲目運用,否則會適得其反。在學習“倍數不能為0”時,班級學生已經掌握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為此在課堂上,筆者首先讓學生回顧下“圓點圖”的繪制過程,引導學生借助“圖形”層層深入的進行分析;其次,通過2~3分鐘,部分學生說a,b,c都是自然數,但是a≠0、b≠0且c≠0,因為“圓點圖”中的行數、每行圓點數以及總數量之間的關系,決定了a,b,c都不能為“0”;然后,筆者讓學生辨析下“倍”與“倍數”之間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通過生生討論、教師點撥等方式,認識到:兩者研究的都是“倍比”關系且都不能為“0”,但“倍”可以為不為“0”的數,既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小數,甚至可以是分數,而“倍數”是不能為“0”的自然數。
結合“圓點圖”進行層層深入的剖析,既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和心理需求,又能夠使學生規避“難”,進而輕輕松松的“學”,同時還能夠使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倍數不能為0”,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完成內化,達到靈活運用并解決實際問題的境界。
三、結語
概念教學是小學階段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數學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與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存在差異性,導致了數學概念教學處于尷尬的境地。而通過數學結合方法,借助圖形轉化“數量”,能夠將概念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讓學生親眼“看”到概念形成的過程。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興趣,消除學生恐懼、消極等不良情緒,還能夠加深概念留于學生大腦中的印象,準確地抓住概念的本質,進而促使學生輕松完成知識的內化。所以,作為當代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數學結合方法的可行性,且尊重學生的特性差異,進行探索與創新,構建具有班級特色的數學結合方法,降低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知識的難度,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桂晉梅.數·形轉換,優勢互補,化難為易: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貴州教育,2018(23):38-39.
[2]陳興平.“數形結合”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教學通訊,2018(28):56-60.
[3]鄺美蘭.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初探[J].學周刊,2018(15):39-40.
作者簡介:王偉政(1962.10—),男,漢族,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人,大專學歷,一級教師,任教于安定區南鷹學校,長期從事班主任工作和數學教學研究工作。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