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龍
摘 要:微課實際上是一種微型的教學方式,通過精密地設計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素質教育在各個學校開展的一個重要的切實措施。以農村小學語文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探究微課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情況,以及如何提升農村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微課;語文教學;農村;應用策略
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較差,師資力量也相對落后,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及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村小學配置“班班通”等多媒體教學媒體,學生的家里也擁有電腦、手機等智能終端設備,這就為微課深入學生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一、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1.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設計缺少全程性
傳統農村語文教學的方式多是采用應試教育方式,即教師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學習成績表現上,而忽視了學生課堂回答積極性、課下自主學習主動性等方面的綜合素質表現,也就是說,傳統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沒有搭建一個全程性的觀念。教師只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負責,極少涉及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質量。
2.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設計缺少層次性
傳統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課程設計方面沒有形成一種一環套一環的邏輯和層次[1]。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包括聽、說、讀、寫,雖然這些內容的學習都非常重要,但是也有一定的主次之分,例如多聽多讀才能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詞匯量,學生在表達和寫作時才能夠有東西寫,即“腹有詩書氣自華”,而“聽”和“讀”在應試考查過程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很多教師也忽視了這一方面的引導,因此造成了很多學生肚子里沒有多少“墨水”,自然在寫作時不會出現什么創新性的句子、結構和詞匯。
二、提升微課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課堂導入環節
課堂導入環節使用微課是為了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小學生正處于心理和生理都十分不成熟的階段,對外界的事物敏感,活潑好動。微課就是利用了學生的這一特點,通過動態的圖片和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例如在學習《小小攝影師》課程時,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向學生展示一些美麗的山川河流的圖片或者相關紀錄片的選段,通過這種方式緩解學生對課堂壓力的緊張感和抵觸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拍攝視頻或者圖片,題材不限,并讓家長通過微信或QQ傳給教師,并在課上播放。
2.課前自主預習階段
很多教師都忽視預習部分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實際上預習能夠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和課堂教學中可能會涉及的詞匯,通過熟讀幾遍課文,學生就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而老師布置給學生的預習作業很少有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有的學生甚至就只是讓家長簽個字來糊弄老師。而微課的實行可以幫助教師在開始上課之前就能知道學生是否真的完成了預習作業,微課視頻平臺設置觀看不得快進,學生只有看完微課才能夠顯示視頻已經播放完,這種方式能夠確保學生坐在桌前觀看課前預習的視頻[2]。
3.課后復習階段
雖然很多學生都能夠積極地進行課后復習工作,但是有的學生沒有聽明白上課內容,有的學生忘記上課的內容,有的學生無法建立新學的知識點框架,導致學生的上課內容是一樣的,但實際學習效果不同,因此應該引導學生形成一整套課后復習流程。課后復習的微課通常會將復習內容分為幾個部分,每一部分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并逐步提升學生的能力,像在教授《觀潮》一課后,通過讓學生學習微課的方式,讓學生先全篇閱讀一遍課文,然后對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詞進行總結,并指導學生抄寫里面的好句子,幫助學生養成邊閱讀邊做筆記的習慣,在視頻的最后還可以讓學生寫一篇觀察自然景物的小作文。
4.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制作微課
微課教學是一種非常靈活的教學方式,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學進度有針對性地錄制和安排微課內容。例如在學習《火燒云》課文時,教師發現大部分的學生都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生字詞,但是在文章結構的分析和字詞的具體使用方面仍存在問題,教師就可以在復習環節的微課設計中增加文章分析相關的內容,例如找另一篇相似的文章,讓學生用上課學習到的方式分析[3]。
綜上所述,微課是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師應該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積極地發揮微課的作用,使用創新教學范式,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微課由于具有碎片性、短小性、簡要性的特點,非常適用于課堂知識點的概括和復習,但是微課并不是固定的內容、固定的形式,實際上教師可以根據本班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微課,讓微課的教學內容與教師的教育教學風格相結合,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教學目的,借助多媒體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張玲,楊世蘭.微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12):65-66.
[2]湯淼.淺談微課在小學語文翻轉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方法[J].數碼設計,2017,6(11):219-220.
[3]姚遠,于仁國.略論微課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7,32(2):111-113.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