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斌
摘 要:語文作為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骨干課程之一,兼具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特征,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近年來,在全面貫徹和落實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聚焦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與培養已經成為語文教師的普遍共識。因此基于核心素養不斷對現有語文教學組織形式進行優化與創新,是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的重要保障。簡單介紹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并重點探討基于核心素養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有效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創新路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素養的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指出語文核心素養主要涵蓋四大內容,分別為語言能力、鑒賞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傳統文化感知能力,這就意味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傳統灌輸式、填鴨式的語文教學模式急需變革與創新,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根本目標與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兩者都要求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必須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以及教師的引導性,為全體學生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全景式學習場景,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使用高速變化的環境,增強其漢語語言應用意識和能力。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主要指的是個體在終身發展以及適應社會進步的過程中需要具備的品德品格以及關鍵能力。由于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特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必須充分把握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還需要結合語文學科特征,通過全局式的布置與統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與應用能力。具體而言,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主要涵蓋四大內容,分別為語言能力、鑒賞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傳統文化感知能力。第一,語文應用能力。此項能力包括識字、組詞以及造句等內容,這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組詞與構詞聯系,體驗不同場景下漢語的內容,進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第二,語言鑒賞能力。語文教學還涉及多種文體內容的導入與鑒賞,包括詩歌鑒賞和散文賞析等,所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解讀優秀段落,感受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情感投入,進而構建屬于學生自己的審美意識與視角。第三,語文思維能力。此項能力是基于語言應用能力以及鑒賞能力發展起來的,要求學生能夠借助上下文把握作者真實意圖,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思維發散意識。第四,傳統文化感知能力。語文學科的核心教學材料大多源自傳統文化優秀讀本和內容,其文化考究價值極高,同時還具有明顯的育人價值。因此教師要借助語文學習資源的導入與應用,幫助學生增強對傳統人文的認同感,并發揚其中的優秀和精華,進而提升學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養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有效路徑
1.夯實語文基礎,注重增強學生語文組織表達運用能力
在語文核心素養內容體系中,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在扮演著關鍵性和基礎性角色,語文應用能力是進行高階語文學習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生融入社會生活的前提。因此對于教師而言,必須要緊扣教材中的核心知識點,并將教材知識點延伸至實際生活場景,培養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以人教版二年級《看雪》的教學為例,教師需對原有單純語言描述的教學策略進行創新與變革,可借助多媒體網絡資源營造全景式的雪景,讓學生置身于“漫天雪國”之中,引導學生描述和想象雪天的特點,隨后逐步由課堂討論導入“指、接、講”等新詞的教學,由于本課新詞多為生活常見詞,教師可通過情景演示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生詞的含義。此外,由于小學生,特別是低段學生主要通過感性認識實現對外界的理解,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可加大對生活化元素的融入與應用。以生活中的不規范用字現象為例,教師可設計全新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在課后觀察生活中不規范的文字使用現象,借助此類語文實踐活動培育學生正確的漢字使用意識和習慣。
2.加強國學經典的導入,全面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感知能力
國學經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的有效資源。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通過整合碎片化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思維整合能力,讓學生通過主旨分析能精準地切入主題探討,提升學生傳統文化感知能力。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長相思》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從“思鄉”這一角度出發,鼓勵學生搜集與這一主題一致的古詩或者古文,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引發學生熱烈討論。教師需明確每一個小組成員的角色和定位,由組長記錄改組所有組員的成員。例如有學生分享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教師可鼓勵學生將本句詩的含義以及寫作背景加以介紹,通過這種方式能夠降低原有語文教學的枯燥感,激發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進而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感知能力。
3.依托個性化策略,滿足學困生的學習需求
學困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教師需要充分把握每一位學困生的認知發展特點以及性格特征,讓每一位學困生都能從教學中獲得自身需要的知識。以龜兔賽跑的故事為例,教師可設置課堂討論環節,讓全體學生自由談論“龜兔賽跑給我們了哪些啟示”,引發學困生進行發散性思考,例如龜兔賽跑中,烏龜雖然爬得慢,但是最終最先到達終點,這是因為堅持不懈;而兔子因為懶惰和輕敵,喪失了先天的優勢,最終輸掉了比賽。由此可見,讓學困生勤思考、勤動腦,充分發揮其優勢能夠最大程度地增強其學習內驅力,對于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在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教師必須夯實語文基礎,注重增強學生語文組織表達運用能力;加強國學經典的導入,全面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感知能力以及依托個性化策略,滿足學困生的學習需求,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朱邦琴.關于小學語文教材落實核心素養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9(24):75.
[2]趙婷婷.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19):99-100.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