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摘要:本文考察了美國多元音樂教育的發展情況,以資為我國的發展提供借鑒。美國的音樂教育課程改革是隨著歷史的變化而變化的,與社會發展的歷程相同步,音樂改革同社會歷史發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美國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發展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關鍵詞:音樂教育? ?課程改革? ?多元文化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23-0168-03
1838年,由波士頓學校委員會把音樂課列為學校課程,這是美國學校音樂教育的開端[9]。整個19世紀的音樂課程內容主要為德國的古典音樂為主。到了20世紀,美國的音樂觀念發生了變化。20世紀60年代美國發生了貫穿全國的民權運動,此后不久,學校開始轉向多元文化教育。許多美國學校開始贊助能夠反映多種世界文化的演出。這與早期的實踐截然相反。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學校一直致力于讓所有學生吸收占主導地位的歷史文化。從60年代開始,重點則放在了保存傳統文化,尊重所有人的發展。
一、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自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工業化以來,美國一直對移民持歡迎態度,因為移民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有助于促進工業增長。盡管擔憂民族性格可能會被毀滅,但仍有很多人移民到美國。對于美國的移民浪潮,自由派認為,美國的民族性格來自于西歐傳統,尤其是英國,它必須被保留。而保守派則相信文化多元化,認為美國應該是文化上不同的民族的聯合。這些不同的民族將在共同的政府和社會制度下聯系在一起,但仍然各自保留他們的歷史文化傳統。
20世紀初,一個稱之為“大熔爐”的比喻成為政治討論和辯論的焦點。“大熔爐”的概念吸引了很多尋求一個統一國家概念的美國人。實際上,在20世紀上半葉,它是占主導地位的觀念。但是,同化新移民只是一個理想的愿望,只有與社會機構(如工會、軍隊、工作場所,特別是學校)合作才能實現。在當時,學校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把大量移民的孩子吸收進所謂的“美國文化”。
學校是同化新移民的主要機構,它們在同化政策的實施中的作用尤其關鍵。音樂教育在實施同化政策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幸的是,音樂教育者僅僅模仿了其他學科教育者的做法,而沒有尊重移民學生的本土音樂。這可以從音樂教科書中看到,在這些教科書中的音樂主要來自于西歐和北歐。偶爾,其他國家的民間音樂會出現,但往往以一種喪失民族特色和風味的方式出現。音樂教育者的主要目的是試圖提高兒童對歐洲古典音樂的欣賞能力,以幫助孩子擺脫父母的民族身份,使他們變得美國化。
在一定程度上,同化政策是成功的。在第二代,絕大多數移民家庭都會說英語,同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民進入學校學習,生活在綜合社區,他們屬于同一個工會。同化政策確實成功地幫助了數千萬新美國人和他們的孩子融入美國社會。他們學會了語言,獲得了以前不敢想象的機會。一般情況下,他們已被同化。然而,在現實中,理想從未完全實現,種族主義在美國依然很強大。今天,許多人認為美國人的文化和種族多樣性是其強大的優勢之一。他們自己的音樂在他們自己的社區里仍然強大。
在20世紀60年代,事情發生了變化。民權運動以及隨后的立法、政策和法庭判決將美國社會重新定位為一個新的、官方的、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國家。伴隨著這個勢不可擋的社會巨變,舊的同化主義思想不再主導美國的國家認同。從官方的角度同化政策也不再是合適的,因為政府正式承認美國是世界各種遺產的繼承人,而不僅僅是少數歐洲國家的遺產。一種新的美國種族觀出現了,它被正式稱為文化多元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帶來了許多結果,對學校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學校里,教師尋找各種方法使課程更能夠滿足少數民族學生的需求和權利。音樂教師認識到他們的職業有責任把來自許多文化的音樂吸收到課程中。在這一變化中他們得到了美國主要的專業組織——音樂教育者全國協會的幫助。在1967年,音樂教育者全國協會提出建議認為,所有時期、風格和文化的音樂都應該包括在課程中。音樂劇應該擴展到包括美國民間音樂以及其他文化的音樂。同時,音樂教育者全國協會通過各種出版物和研討會幫助教師了解來自不同文化的音樂。
在197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稱為“種族遺產計劃”的法令,進一步加強了多元文化運動。這項法令使多元文化主義在學校課程中的地位變得合法化。音樂和教科書的出版社立即開始發行更多的資料來支持這項運動。高校開始提供更多的關于多元文化音樂的課程。教師專業協會也以多種形式來為教師在多元文化方面的研究和教學提供支持。
二、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發展的推動因素
(一)對人權的爭取
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大量移民遷入美國,為了保持美國血統的“純凈”,美國政府實行了“種族隔離政策”,同化和融合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政策,欲以“美國化”包含一切民族的文化。在音樂教育方面,歐洲的音樂文化被看作是最優秀、最先進的文化。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黑人爭取民權的運動席卷全國。美國社會意識到其他文化的存在。之后,隨著種族歧視的消除和外來移民的涌入,文化多元主義日益成為社會的主流觀念。
(二)教育思想的轉變
在19世紀下半葉,美國在教育上推崇的是歐洲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音樂教育也是如此。后來,教育思想家亞當斯和杜威分別提出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文化,杜波依斯更是提出應在學校使用民族課程教材,這些都是跨文化教育的開始。到了20世紀下半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被廣泛應用于音樂教育中,尤其是美國《國家藝術教育標準》的制定,無論是從創作、聲樂、器樂還是欣賞、理解音樂文化上,都已明確將不同風格和流派的作品及多個民族的文化傳統納入其中。
(三)社會和政治因素
19世紀,達爾文的進化論和自然選擇備受推崇,衍生出的斯賓塞的“文化進化論”在音樂上同樣得到反映。“原始的”音樂被認為是音樂進化過程中最低級的,民歌稍微高級一點,優秀的藝術音樂處于進化層的頂端。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其后的“冷戰”,讓人們迫切地感受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民族融合的重要性。近40年來.由于社會的發展.美國民眾的多元文化意識不斷增強,從“族群”觀念到“地球村”意識的深化。正是這種意識,進一步促進了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展。
(四)信息技術的發展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實施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網絡和計算機的普及便捷了信息的收集和選擇,為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們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促進了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意識的發展和傳播。
三、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啟示
從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產生和發展以及推動因素中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一)將本民族音樂作為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起點
美國音樂教育者全國協會制定了“通過音樂統一美國”的學校音樂教育政策,即是以美國民間音樂為基礎。對中國來說,在正規音樂教育課程中,應盡可能多地使本土的各種音樂、西方藝術音樂和外國音樂成為課程內容。同時,還應特別注意加強本國各民族和各社會群體的音樂融合。
(二)重視多元文化音樂教材的建設
20世紀60年代之后,由于美國政府和學校的重視,多元文化音樂教材建設有較大的發展。這些教材的出版極大豐富了多元文化音樂教學活動。目前在中國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一大障礙就是相關教材的缺乏,教師找不到合適的教材來進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因此,應組織一些有經驗的老師編寫多元文化音樂教材。
(三)音樂教師是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關鍵
師資是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最重要資源,美國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始終重視對音樂師資的培養和培訓。中國目前缺乏能夠從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老師,因此,相關機構可組織一些培訓,由學校選擇骨干教師參加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培訓,以點帶面,共同推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開展。
參考文獻:
[1]郭聲健.美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帶來的反思[J].人民音樂,2012,(04).
[2]李麗萍.美國音樂教育的價值取向及對中國的借鑒意義[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
[3]李渝梅,李方元.解讀“功能音樂教育”——讀書札記:關于當前美國音樂教育理念之一[J].中國音樂,2005,(04).
[4]劉沛.美國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馬達,陳雅先.中國人視野中的美國大學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10,(03).
[6]孫美娜.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國音樂教育[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6,(09).
[7]王娟.我經歷的美國音樂教育——職業發展[J].中國音樂教育,2014,(01).
[8]周蕾.20世紀美國學校音樂教育課程模式探究[J].北方音樂,2018,(15).
[9][美]H.F.艾伯利斯,C.R.霍弗弗,R.H.克勞特曼,音樂教育的理論基礎[M].劉沛等譯,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