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賢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互聯網時代高校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存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心理危機的預防與干預工作、加強危機的自我干預教育、完善三級網絡體系的建設、提升從業人員的工作能力以及加強面向學生、教師、家長的危機預防與干預培訓五個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
中圖分類號: G44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5-017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5.078
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Crisis in the Internet Era
CHEN Wei-xian
(School of software and software,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nternet er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suggestions: using Internet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strengthening the self intervention education of crisis,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level network system, improving the working ability of employe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training facing stude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Key words】Internet;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1 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2018年7月4日,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了《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綱要明確指出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和干預,準確把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變化規律,健全心理危機預防和快速反應機制,完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2016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等22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要重視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工作,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高效的個體危機干預和群體危機管理,重視自殺預防。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社會矛盾的激烈碰撞,大學生面臨越來越多來自社會、家庭、情感、學習、人際交往、職業、健康、發展等方面的壓力,大學生自殺現象也屢見不鮮。大學生自殺給高校、家庭、社會等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給高校的安全穩定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大學生自殺預防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
二十一世紀是屬于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時代,伴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互聯網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們使用互聯的工具也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手機端,PC端等等。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較2017年底提升3.8%,互聯網普及率達59.6%。我國網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體為主。截至2018年12月,10-39歲群體占整體網民的67.8%。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6.8%[1]。可見,大學生群體是互聯網使用的重要人群。
1954年,美國心理學家卡普蘭首次提出心理危機的概念。他認為,當一個人面對困難情境,而他先前處理問題的方式及其慣常的支持系統不足以應對眼前的處境時,即他必須面對的困難情境超過了他的能力時,這個人就會產生暫時的心理困擾,這種暫時性的心理失衡狀態就是心理危機[2]。心理危機干預是指,在個體遭遇重大創傷或挫折時無法通過舊資源解決心理問題和平復心理失衡的境況時,可能會造成嚴重情緒障礙甚至是自殺自殘等情況,需要給予其外界的技術支持來緩解內心沖擊,幫助其渡過特殊的危機時期,從而恢復平和的心理狀況的干預技術[3]。在信息網絡不斷發展的時代,傳統的心理危機干預的形式與內容已不能滿足大學生對心理危機干預信息掌握和危機情況處理的全面、高效、快速的需求。高校構建互聯網時代下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維護校園安全穩定的迫切要求。
2 互聯網時代高校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的機遇和挑戰
2.1 危機信息監控難
互聯網背景下信息傳播的路徑很多,大學生除了用過往的寫日記、書信以及和朋友聊天等方式去表達自我外,還可以通過QQ、微信、微博、博客、各大社區等網絡平臺去表達自我。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部分大學生越來越習慣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一部手機、一臺電腦基本解決了自己的生活、交往需求,與周圍學生交往較少,向他人釋放的信息更是不足,情緒情感等信息的發布均通過網絡進行[4]。網絡上危機信息隨著傳播平臺的增多,流出的機率變大,也增大了被發現的可能性。但因為網絡的信息海量,同時具有隱匿性,能否及時辨析出危機信息給我們帶來了挑戰。
2.2 危機事件傳播快
互聯網具有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危機事件發生后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快速的了解到相關信息。危機事件發生的當下一般會給民眾帶來恐慌的情緒,嚴重的也可能會帶來從眾效應。危機事件處理方若能及時對事件進行澄清報道,后期多渠道的進行相關教育,將能減少危機事件帶來的不良影響。若沒有及時的對網絡傳播進行干預,有可能會以訛傳訛,影響事發部門的形象,同時會加深與危機事件有關人員的心理壓力。這對處理危機事件方的應對速度與應對方式提出了很高要求。
2.3 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一般通過課堂教學、講座、宣傳欄、宣傳網頁等方式進行。現在增多了微信公眾號、手機APP、慕課、網絡公開課、電子書等。教育方式更加與時俱進,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學生可根據自身的喜好去選擇獲取相關信息的途徑。但是網絡平臺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科學性的把關方面不足,學生沒有相關的專業背景對信息的辨識度不高,容易產生誤解。例如,有些學生隨便在網上做了一套心理測試,就懷疑自己得了抑郁癥。學校對于學生在危機狀態下自我干預的教育不足,個別學生不愿意向周圍認識的人求助,但未能掌握到社會上相關的可求助信息。對于危機狀態未能自我覺察,例如陷入抑郁狀態,在情緒難以控制下出現的輕生念頭等。因此在獲取科學性信息以及危機狀態的自我干預方面學校需要做更多的引導與教育。
2.4 網絡心理工作者缺乏
心理學是一門探索自己,了解他人,可以讓人們過得更具幸福感的學科。校園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很多人都會對此門學科感興趣,愿意投身到這一事業中。根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各高校要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以兼職教師為補充,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要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4000配備,每校至少配備2名。此外,還有系部的二級心理輔導站,班級的心理委員以及學生組織的心理健康協會、朋輩部等,隊伍體系是比較完善的。但在網絡上,更多從事的是宣傳、教育方面的工作。網絡上的咨詢與輔導、網絡危機信息的監控方面比較缺乏。在網絡上從事心理工作需要具備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具備一定的互聯網工作素養,對互聯網信息傳遞的特點要有所把握。這為從事心理工作的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建議
3.1 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心理危機的預防與干預工作
互聯網技術具有良好的識別功能,對于高校學生用戶端出現的例如“自殺”、“跳樓”、“割腕”等敏感字眼進行識別,并把識別的信息及時反饋給校方或當事人監護人,由校方或監護人進行干預。很多學生在采取極端行為之前都會在網絡上留下相關線索,但因為網絡上的信息流量大,或者學生設置了隱藏功能,線索難以察覺。互聯網對文字的收搜功能是非常強大的,對于類似于大學生一些重要群體,涉及到危害生命安全的敏感字眼應像心理咨詢工作的保密例外原則一樣,及時告知校方或者當事人監護人。研發本校心理健康工作的APP,持續豐富APP的模塊與內容,讓學生通過APP能掌握到科學的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心理測試,預約心理咨詢等。持續增加用戶量還可對APP產生的大數據與學生的其他信息,例如家庭背景、考勤情況、成績、一卡通消費情況等聯系起來進行大數據分析,從而識別出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5]。現普遍高校都在使用的心理測評系統通過問卷的方式對危機學生進行識別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不過需加強對數據的分析,通過大數據找到一些潛在的相關性,可進一步對危機事件進行預防,提前做好相關的防范工作。
3.2 加強危機的自我干預教育
現階段的大學生普遍已是00后,00后有明顯的自我意識較強的特點。遇到問題希望能自我處理,輕易不求助于人。雖已進入了21世紀,但有心理問題仍普遍不能被接受,學生遇到了心理困擾也不愿意被身邊的人知道。據此,一方面,我們需要繼續做好相關的普及工作,讓大家改變對心理問題、心理咨詢的錯誤認識,另一方面,應讓學生知道社會上其他的求助渠道,例如24小時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心理咨詢熱線、心理專科醫院、相關醫院的心理門診等。對于比較常出現的心理問題,例如抑郁癥、焦慮癥、雙向情感障礙,以及精神疾病與用藥的科學認識等方面應通過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網頁等宣傳方式讓學生有所了解。在學生進入到某種心理不健康或者不正常狀態的時候能夠有所覺察并求助。
3.3 完善三級網絡體系的建設
經過了長期的努力,很多學校已建立了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團體——二級院系心理輔導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的三級網絡體系,朋輩心理互助團體對班級同學進行日常觀察,將有異常表現的同學信息反饋到系部心理輔導站,再由系部心理輔導站反饋到學校心理中心。三級網絡的聯動工作,在排查與監控危機學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進入互聯網時代,學生的行為特點發生了變化,大部分學生的活動時間都在網絡空間進行,因此,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心理工作者都要走進學生的網絡世界,才能觀察與了解到更多信息。在原來的三級網絡體系的基礎上需加入危機信息網絡監控的功能,組建網絡監控隊伍對學生的危機信息進行監控與排查。
3.4 提升從業人員的工作能力
互聯網時代從事學生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一方面需要對危機信息有足夠的敏感度,能夠及時捕捉到并進行有效的處理;另一方面需要培養出一定的互聯網工作素養,掌握互聯網工作的特點。對危機信息的捕捉與處理,可與心理專科醫院或者三甲以上醫院的心理科進行聯系與合作,加強從業人員對心理疾病與防治的認識。一般危機個案的出現都會與相對嚴重的心理問題或疾病相關。雖然心理老師在校多數從事的是一般的心理咨詢工作,不具備心理治療的資質,但對嚴重心理問題以及心理疾病的識別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互聯網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隱匿性、真實性難以把握等特點,在網絡平臺開展工作的時候,要注意互聯網特點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取長補短。
3.5 加強面向學生、教師、家長的危機預防與干預培訓
進入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見面與互動可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學生日常接觸比較多的人群除了同學之外,還有專業老師、父母等。專業老師在課堂上可以關注到學生的動態,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與關注程度也是不言而喻的。從各項的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患有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出現危機,與家庭環境以及學業壓力有密切的關系。絕大部分的輕生者最后打消自殺念頭也是出于為父母和家庭考慮[6]。因此,通過互聯網平臺,對學生家長、教師進行心理危機的預防與干預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培訓內容可包括親子互動與溝通、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等方面。家校聯動協助學生成長成才在大學的教育里需加強。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增強,心理問題的出現呈上漲趨勢。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祖國的棟梁,關注其身心狀況,預防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是我們高校心理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9(02):13.
[2]劉桂芬,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318.
[3]樊永生,孫琴.“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J].廣西教育,2018(39):120-121.
[4]張明明.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心理危機輿情監控機制探究[J].新聞界,2013(2):145-146.
[5]孫娟,等.移動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18):91-92.
[6]王亞軍,王茜.構建有效捕捉心理危機信息的網絡動態預警系統[J].新西部,2014(1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