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興 林志民
【摘 要】雕塑藝術的創作隨著人類的發展而變化,不論是表現的思想、手法還是雕塑創作中所運用的材料,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藝術作品中運用的不同材料,清晰地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以及文明程度的差異。雕塑的發展歷史可以說是人類對各種材料的利用史,沒有材料就沒有雕塑。材料自身的表面性質以及內在性質也就成為了雕塑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同種類的材料質地具有各自的美學特性。
【關鍵詞】當代;新材料;雕塑語言;拓展
中圖分類號:J3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5-0120-01
一、材料對雕塑創作的支撐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科技的進步,雕塑的藝術形式也在不斷改變,各種人工材料被開發出來,雕塑與材料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土、木、石、銅等經典雕塑用料已然沒法滿足當今雕塑家思想觀念的表達,想要展現出雕塑家愈加深邃、抽象和個性化的特點,就需要雕塑語言的多樣化,傳統材料在雕塑語言上的單一性特點,已經無法滿足當下雕塑家的需求,雕塑材料的創新與應用已經成為當代雕塑的一種特點與標志。新觀念、新思想促使了新材料的應用,帶來了新的雕塑語言,但不論如何都服務于藝術家的藝術思想。
雕塑材料的創新與拓展不但增加了新的視覺效果,更豐富了肌理效果以及多種質感對比,使得觀賞者產生不同于以往的審美感受。不同材料的各種性質,都可以用來體現不同的個性,多種材料的相互組合可以展現質地之間的關系,展現其獨特的個性,從而產生美的感受。
二、富有個性的當代雕塑材料
對材料的創新與應用最顯著的是在現代的金屬材料創新與應用中,金屬材料雖然在很久之前就出現了,我國也出土了為數眾多的青銅器,但是金屬材料廣泛應用到雕塑制作中是在20世紀之后,金屬的產量以及質量得到了大幅提高,科技的發展增加了合金的種類,誕生出了許多特性各異的合金。金屬在延展性以及光澤度方面的特性,在不同的加工手段和技術的作用下,為藝術家的作品創作提供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方式和效果。在多種加工手段中,焊接的方法最受藝術家的青睞,其方便快捷,具有非常高的可塑性,可以對空間和結構進行很好的表達。對金屬雕塑進行上色處理也已經成為了新潮流,上色不但可以起到氧化膜的效果,防止金屬雕塑生銹,還可以表現情感,創造環境氛圍。但是相對的色彩極大減弱了金屬本身的材質感。同時與上色相對的,是通過保留金屬雕塑創作過程中的燒灼痕跡,甚至人為對雕塑進行氧化處理來突出其材料的獨特質感,來表現材料本身的性質、自然的美感。
現代材料科學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其產物有機高分子材料不但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生活生產中,還為雕塑創作提供了新的材料選擇。其中玻璃鋼在雕塑領域中被廣泛應用,其重量輕,具有很高的強度和防腐蝕性,可以在其中加入各色顏料制作成彩色的玻璃鋼。玻璃鋼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很好地模仿各種材料的肌理特征,加之其輕便堅固、防腐蝕性好、造價低廉,被廣泛應用到雕塑創作中。
人類對于軟材料的運用可以追溯到非常早的時期,雖然其覆蓋范圍很廣,但是作為制作雕塑的材料,其不易保存,對環境要求苛刻,導致軟材料雕塑的數量十分稀少。不過隨著近年來軟材料在性能上以及種類上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用軟材料進行創作,來滿足他們的表現需要。其中石蠟由于熔點低的特點,可以用來制作雕塑。而硅膠因為其良好的柔韌性,可以用來制作翻制模具,以及模擬皮膚質感,制作超寫實雕塑等。
現成品是指人們在生活生產中所接觸的人造物品,其沒有特定的材料種類限制。在雕塑中運用現成品或者把其當作創作觀念使用都是當代雕塑的獨有特點。又因為現成品作為雕塑材料無法像傳統雕塑材料一樣進行很好的雕塑,所以現成品之間的拼貼,以及其自身意義在雕塑作品中的挪用,是其主要的創作手法。現成品在雕塑中的運用推動了雕塑藝術的發展,也表明了傳統雕塑理念向當代雕塑理念的轉變。
三、材料的雕塑語言
材料是一種重要的雕塑語言,多種多樣的雕塑材料有著不同的肌理、質感、軟硬度和透光度,從而產生了多樣的藝術手法。作為傳達藝術家思想的媒介,材料被賦予了內涵與感情。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思想認知的提高,人們對于材料的認知和理解也有了變化。展現材料自身的美感,讓材料自己說話。根據不同材料自身的材質特性來制作雕塑, 已經成為現代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標志。
四、結語
藝術家應該善于發現并且利用材料的自身特征,合理利用材料語言。與此同時,材料也引導著藝術家的創作觀念,雕塑也同其他藝術一樣擺脫了舊思想的束縛,根據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環境,選擇因地制宜的材料。豐富的材料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對于材料的探索與研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道路,因為藝術家對于美的探究不會停止。
參考文獻:
[1]張軍.邊界的虛無[D].中央美術學院,2019.
[2]孫冀東,趙順輝.當代雕塑材料語言與觀念表達研究[J].大眾文藝,2018,(09):105.
[3]陳曉雨.當代金屬雕塑的創作形式研究[J].智能城市,2016,2(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