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亮 (江蘇張家港市樂余高級中學)
早在2006年,歐洲經合組織就發表了“讓教育個性化”的意見報告,教育要走個性化道路才可以與這個變革時代相適應。而在我國2010年的教育發展綱要中,也強調了要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這說明個性化教育已經是教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個性化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學生個性,而這也是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創新的切入點。新時期的青少年表現出了這個時代的特征,他們的思維更活躍,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創造力都比較高,很多高中生見解獨特、個性張揚,堅持自己的主張,也勇于展現自己的價值。這給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帶來挑戰,同樣也帶來機遇。如何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根據高中生的個性特征,引導他們能夠自覺地將道德觀念內化,并建立起正確的、完善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讓德育工作求實求新,筆者結合實踐對此進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
尊重的表現是平等,平等的結果是和諧。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如何才能夠真正地落到學生層面?其重要的前提是先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育的主體永遠是學生,這是最需要新教改之后教師轉變的理念,我們每一項工作的服務對象都是學生,這并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在日常工作中的努力踐行。高中生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認識上,都已經和成人無異,對他們而言平等的“對話”是內心最渴望的態度。信任是平等的橋梁,但是傳統德育工作中灌輸式的方式,就是對學生能力與潛能的一種間接式的質疑和否定。信任表現在日常教育中,就是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德育共建中來。將一些活動交給學生做,比如說主題班會、社會實踐活動等。怎樣設計主題?提前大家都需要哪些素材?怎樣分工?由誰主持?如何科學地策劃一場有意義的社會實踐?需要和哪些單位進行聯系等。要從根本上將高中生看作平等的“大人”,了解他們的思想,及時地與他們交換彼此的想法,關鍵時刻給予幫助。要引導他們不斷地去挖掘自身的潛能和優勢,在學習的同時大膽創新,在實現全面發展的前提下努力發揮自己的特長,讓德育教育真正成為一種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過程。這樣才能夠讓他們即使面對多元化的價值觀,也仍舊能夠樹立起屬于自己的正確的核心價值觀。
一味追求成效的教育是“功利教育”,德育教育重在過程而非結果。猶如面對學生犯錯時,直接地對其進行批判和指責其結果就會適得其反。自尊、獨立是當前高中生最顯著的個性特征,尊重他們的個性,了解他們的個性,圍繞他們的個性推行個性德育教育模式,才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關鍵。一方面,班主任可以針對一些突出的問題和現象,利用班會的形式給出一些案例,讓學生自己進行討論和評價。如“面對2018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校園暴力報告,你有哪些認識和想法?”,給出學生一些資料和數據,在報告中校園暴力案件在三年時間呈現出下降趨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惡性腫瘤”?作為校園中的一員,你有怎樣的看法?這樣的話題都是學生們感興趣,且有一定發展空間的問題。學生們會根據自己對事件的了解,融合自己的思想給出多樣性的答案,而這些答案完全可以作為班主任對高中生展開針對性德育教育的最佳素材。另一方面,個性化德育教育可以將“解決問題”作為德育教育的切入點。德育教育要解決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思想問題,而是應該將實際問題與思想問題結合在一起,既要對學生“講道理”,也要為他們“辦實事”。高中生之所以會出現思想波動和情緒問題,大多數也是因為具體事件而引起的,因此需要班主任要多渠道多方面對學生進行了解,找到問題癥結幫助他們進行解決。當代青少年較常用的宣泄形式就是網絡,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是他們最直接、最真實也是最活躍的地方,要想真正地了解他們就要時刻關注網絡動態,從語言表達方式,思維角度等外在表現中把握他們的內心,學會“換位思考”,能夠站在對方角度以他們最喜歡和易接受的形式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幫助他們盡快解決困惑、煩惱,消除不良情緒。
在面對新時期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只有在個性化教育的前提下,德育教育才能夠與現實貼近,突出實效性。對高中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局限于讓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完善人格,更重要的是如何激發起他們的潛能,讓他們能夠在未來社會中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成為新時代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