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
(遼寧省本溪市第一中學,遼寧 本溪 117000)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應該堅持因材施教,要求教師對學生之間的差異進行明確的掌握,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能得到有效的激發,而且在教學實踐當中,優等生并不能代表整個班級的教學效果,需要保證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但對于課堂教學而言,學困生是客觀存在的,要求教師對相關教學方法進行科學的應用,逐漸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問題,而小組合作學習,能夠通過小組之間的相互影響,更好的幫助學困生進行轉化,對學困生學習成績以及班級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因此,針對相關轉化策略進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部分學生在進行生物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學習基礎較為薄弱,或接收能力有限,往往無法對生物知識進行有效的掌握和應用,從而與其他學生之間產生差距,無法跟上班級的整體步伐,長此以往,這類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以及學習積極性會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產生破罐破摔的心理,課堂聽講不認真,課后作業不完成,而教師想要對這種現象加以改善,推動學困生的轉化,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并且很難保證轉化效果。因此,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對小組合作學習加強應用,可以將學困生劃分在各個學習小組當中,利用集體榮譽感,激發其好勝心理,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遺傳學有關的問題,由學習小組共同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學生都不想拖小組的后腿,會在學習討論當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思維能力,對相關問題進行全面的思考。而且在所有小組成員都完成作業的情況下,學困生也會努力將作業完成,通過這種集體榮譽感的影響,學困生的學習動機也將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學困生的學習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1]。
當然,對于學困生轉化來說,僅有學習動機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學困生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加上接收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影響,想要對其進行有效的轉化,還存在很大的困難,特別是在班級人數較多的情況下,教師無法對全體學生加以顧及,可以對小組合作、相互幫扶的方法加以應用,在進行學習小組劃分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層次進行科學的劃分,確保小組當中能夠包含各層次的學生,并引導他們進行相互之間的幫扶,通過共同促進,使學困生能夠得到更多的關心和幫助。例如在對光合作用方面的知識進行學習以后,教師可以讓小組當中的優等生為學困生講解相關知識,這樣既可以讓優等生更為透徹的理解相關知識,還能為學困生的學習提供幫助,實現全班同學的共同進步[2]。
對于學困生轉化而言,小組幫扶固然重要,但教師需要注意,不能讓學生產生依賴心理,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積極學習的同時,形成獨立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小組劃分當中,可以選擇學習成績好且表達能力強的學生作為組長,組長在合作學習當中發揮主導者的作用,但不能出現包辦和代替的現象,不能讓學困生在其中成為附庸或陪襯,導致其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在落實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們的表現,對于學習困難,不敢表達的學生,不管是組長,還是教師都應該對其進行積極的鼓勵和幫助,使其能夠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來。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困生對其他學生的發言進行認真的傾聽,并要求其他小組成員在合作學習中對學困生的發言進行傾聽,然后提出相應的意見,使其學習思路及方法得到有效的優化,進而將相關知識理解和掌握,經過這種反復的幫扶和指導,學困生的學習能力將會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在經常交流回答的過程中,其思維能力也將變得更為活躍,且更加愿意參與學習活動來表現自我,這對于學困生的轉化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3]。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學習對于高中生物學困生的有效轉化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能夠有效推動高中生物教學整體質量的提升,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應該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科學的應用,以此來推動學困生的轉化,實現全班同學的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