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教育事業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教育事業,更是如此。為了響應教育部門的號召,各小學以及小學教師應該積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小學學科之一的美術,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應當在教學中運用高效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的美術學習做出指引,如陶藝教學。如今,陶藝教學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給教師的教學帶來極大的便利。對此,本文針對陶藝教學在現階段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并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陶藝教學;小學美術;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4-0068-02
引 ? ?言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陶藝教學屬于較為特殊的教學類型,它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同時,能夠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行培養,可以說是一舉兩得。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小學教學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型的教學模式逐漸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為了順應新課改,教師應該將陶藝教學融入當前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陶藝教學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內涵
其實,在小學美術課堂中開展陶藝教學,主要目的不是將學生培養成優秀的陶瓷藝人,而是通過陶藝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聯想到其他更為廣闊的內容,拓展其視野和認知,提升其綜合能力[1]。如果說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獨立完成一件作品的創作,那么學生的各項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鍛煉,對學生今后發展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另外,學生在創作時,需要對作品進行多方面考察,一旦學生養成習慣,在學習其他學科時也會沿用此方法,這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來說也是有幫助的。
二、陶藝教學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忽視陶藝文化的傳承
陶藝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教師在教學中絕對不能忽略對陶藝文化的講解。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小學美術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美術能力,一心只強調學生制作陶瓷的能力,往往忽視關于陶藝文化的介紹以及傳承。失去文化傳承的陶藝教學就像沒有動力的火車,在美術教學中很難讓學生理解陶藝中所蘊含的內涵[2]。而且,小學階段屬于學生初步接觸學習的階段,學生更需要受到文化底蘊的熏陶,從而進一步提升其文化素養。因此,如果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忽視陶藝文化的傳承,將會給學生的學習造成嚴重損失。
2.忽視課程內容的合理性
因為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心智還不夠成熟,又熱衷對新事物的探索,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循序漸進。小學有六個年級,跨度比較大,高年級與低年級學生的區別非常明顯,教師最好把教學分成幾個階段,根據學生年級為學生制訂教學計劃,注重課程的合理性。現階段的小學美術教學中,很少有教師能夠做到這一點,大多數教師采用同一教學模式教授小學各年級的所有學生。所以,在教學中經常出現教學內容不合理的情況,以至于不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偏差,甚至落后于其他學生。這樣不合理的教學模式不僅不能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幫助,反而還會阻礙學生的學習,對學生來說極為不利。
3.忽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相關數據顯示,小學美術教師進行陶藝教學時往往更注重自身講解,而忽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要知道,以教師為主體地位的傳統課堂教學已不適應現階段的教學,因為教師沒有考慮學生在學習中的感受和需求,教師教學所占比重太大,學生很難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中。因此,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中與教師的交流甚少,導致課堂學習氣氛沉悶。基于此類學習環境,師生之間缺少互動,最終結果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低、效率低。
三、陶藝教學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提升質量的措施
1.重視陶藝文化傳承對學生的熏陶
陶藝之所以能歷經千年而不衰,源于陶藝文化所承載的內涵。在小學美術陶藝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感受來自陶藝的厚重歷史,并告知學生應該積極傳承陶藝文化。教師可以通過對陶藝背景知識的講解和相關故事的描述向學生展現陶藝的魅力,讓學生對陶藝感興趣,從而在課堂上積極學習陶藝的相關知識。
2.明確課程內容和設計目標
由于不同年級和年齡的學生,接受能力是不一樣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一系列有計劃的、系統性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據此針對各學生群體乃至個體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陶瓷制作,如對泥土的捏、揉、壓、團等,不要用某種固定模式限制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在陶藝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讓學生不受外在因素的影響,放心、大膽地嘗試,釋放自己的天性。對于中年級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多多接觸生活中的事物。由于中年級學生對陶藝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感受更多的創作靈感,創作想法也比較多。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教師可教授其基本思路與方法,培養學生的陶藝操作能力。對于高年級學生,教師要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情感。小學高年級學生對事物已經有了較好的認知,能夠獨立完成一件陶藝作品的創作。教師要讓學生將自身感受與陶藝作品相結合,賦予陶藝作品以情感,使學生通過作品來表達自己對陶藝文化的見解。
3.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環境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十分巨大。孟母為了讓孟子能夠好好學習,三次遷移居室,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遷”,由此可見環境的重要性。其實,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也是一樣的。課堂教學環境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學習發展情況,不容教師不重視。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身份和定位。有的教師以為自己就是教學的中心,這是錯誤的。所謂百年大計,以人為本,教育教學應該要以學生為本。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輔助學生學習,而不是命令其學習,師生之間不存在尊卑關系,教師對待學生應該一視同仁。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隨時根據學生的動態進行一系列調整,一心為了學生的發展,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迅速提高。在陶藝教學中,教師更應該如此。另外,教師要注重營造學生的學習氛圍,切不可過于嚴肅。教學過程要注意張弛有度,適當地加入輕松、娛樂的元素,讓學生在歡快的教學氛圍中健康成長。
結 ? ?語
總之,陶藝教學對小學美術教師的課堂教學有著巨大的幫助。陶藝教學在小學美術課堂上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可是,有些教師在教學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忽視陶藝文化的傳承、課程內容的合理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重視陶藝文化傳承對學生的熏陶,明確課程內容和設計目標,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環境。
[參考文獻]
楊飛.陶藝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祖國,2018(15):285-286.
陳運南.小學美術教育中的陶藝教學芻議[J].科學咨詢,2019,46(26):50.
作者簡介:秦瓊(1986.11—),女,山東青島人,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美術教育、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