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舒燕
摘 ? ?要: 提到《鴻門宴》,繞不開的問題是項羽為什么不殺了劉邦。根據教學反饋,學生發現宴會上出現了許多不合情理之處。項羽對劉邦是否起過殺心?“鴻門宴”這場飯局的前奏是什么?轉變思路之后這些不合情理之處能否被有效解釋?本文通過研讀《項羽本紀》等相關資料,重構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歷史“飯局”。
關鍵詞: 批判性思維 ? ?《鴻門宴》 ? ?不合情理之處
思辨,從廣義上說就是思考辨析,《禮記·中庸》中提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維度對語文核心素養加以界定,并且把“批判與發現”作為“思維發展與提升”維度的具體內涵之一。
語文教學依托千古經典的文本篇章,將思辨閱讀融入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帶著問題細讀文本是鍛煉批判性思維的有效途徑。批判性思維專家董毓教授把批判性思維的要素和過程表達為:“1.明確問題;2.分析已有觀點(提出質疑、構思研究);3.尋求更多信息(初構假說);4.評估信息論證(發展假說);5.形成自主結論(完善假說)。”[1]簡單說來就是培養學生“質疑,探究,發現”的思維推導模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親自示范思辨性閱讀路徑和方法,還要為學生尋找契合的文本進行有效的思辨閱讀訓練。下面以《鴻門宴》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進行思辨閱讀以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生長點。
一、質疑:于不合情理處
筆者曾多次執教《鴻門宴》,詳盡地備課中發現大多數教參都會設計這樣一個問題:項羽為什么不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高教社出版的中職語文教材里的課文導讀是這樣表述的:“想一想,在這場斗爭中,各方面都處于優勢的項羽,為何一再錯失良機,由主動轉而限于被動?”[2]回答這個問題,很“顯然”可以得出答案:因為項羽剛愎自用、優柔寡斷,可是細讀文本時又發現事實并不盡然。如果帶著項羽準備在鴻門宴上擒殺劉邦這個大前提看這頓飯局,就會發現文本中存在諸多不合情理之處:
生1:范增多次舉起玉玦暗示項王下定決心殺了劉邦,難道項羽是瞎了嗎?
生2: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關鍵是項伯竟然敢這么大膽地“以身翼蔽沛公”,項王的心理活動到底是什么啊?
生3:樊噲闖帳的時候非常魯莽,后來開口指責項王的各種不是,項羽聽完以后竟然“未有以應”,這太奇怪了。
生4:劉邦帶著張良和樊噲一起出去,商量了這么久,然后選擇尿遁,這么長的工夫,項羽一點都沒有覺察到嗎?
生5:如果項羽打算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為什么最后劉邦逃走,張良進獻禮物的時候,他表現得似乎還挺高興?
甚至有一個閱讀面較廣的學生看過《項羽本紀》,知道鴻門宴之后項羽也沒有追出去殺了劉邦,反而封劉邦為漢王,如果說在鴻門宴上項羽因為優柔寡斷、婦人之仁錯失了殺劉邦的機會的話,那么他之后的表現也解釋不通,所以縱觀鴻門宴這場飯局,處處都是不合理。
分析學生提出的問題,筆者發現皆圍繞“項羽對劉邦的殺心”展開思考,鴻門宴上項羽的表現處處不合理,那么是不是可以大膽推翻這個假設?教師引導學生從質疑出發,進行重事實、重邏輯的思辨式閱讀,對這些問題作出恰當的回答。
二、探究:于文本細讀間
思辨式閱讀強調在閱讀過程中運用批判性思維,對文章進行理性分析,查找相關資料,判斷信息的真實性,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文中信息能否支持作者的觀點與立場。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是論證,思辨式閱讀必須重構論證,目的是“表達作者在文章中表達出來的意思。所以,忠實原意,不管它是否合理,是重構論證的第一‘教條。在我們需要補充必要的前提(所謂隱含前提)或結論時,需要以原意為準則”[3]。由此可見,全面掌握作者的意圖是開展思辨式閱讀的必備條件,教師應指導學生在細讀文本中遵循作者的意愿開展理性的批判性閱讀。
(一)補充必要前提
為了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鴻門宴”的歷史背景,更有針對性地讀懂司馬遷的意圖,筆者復印了《項羽本紀》作為補充資料。學生在課外的研讀資料不僅限于此,還包括《高祖本紀》《秦楚之際月表》和班固的《項籍傳》等。通過詳盡地閱讀和資料整合,我們重新研討關鍵問題:項羽對劉邦有過殺心嗎?
生6:項羽對劉邦是有殺心的,因為他在最開始的時候就說:“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師:那么文中有交代項羽為什么要擊破沛公軍嗎?
生7:原因有三個,最主要是劉邦先入關,《項羽本紀》中有一句話是這樣的: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明顯是劉邦派來阻撓項羽的人,項羽很惱火;第二是左司馬曹無傷的告密,稱劉邦欲王關中;最后是范增說劉邦頭上有天子氣,急擊勿失。
通過討論,學生們進一步發現引發項羽殺心的導火線主要集中在前兩條,范增的話可以看作在項羽做決定后的煽風點火,如果沒有前兩條原因,那么范增說了同樣一番話,項羽會不會聽呢?從鴻門宴上的表現和結果來看,應該不會,細究項羽生氣的原因主要是項羽想做諸侯里最厲害的“王”,范增的目標把項羽扶持為一統天下的“天子”。許多同學提到了鴻門宴之后,項羽思欲東歸,說“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人言“楚人沐猴而冠”,項羽很生氣地“烹說者”。由此可見,項羽對范增說的“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并不在意,對于自己做“天子”也并不感興趣。
(二)尋求更多信息
司馬遷顯然是很偏愛項羽的,不僅將其列為本紀,而且在《鴻門宴》這節傾注了大量心血,頗費筆墨地“籌辦”了這場飯局。從項羽決定“擊破沛公軍”到真的坐下來吃飯,中間還發生了許多事情,筆者和學生充分討論了這些看似“次要”實則具有決定全局意義的小事件:
1.項伯“反水”
生8:我覺得我們不能把項伯和曹無傷放在一個類別,因為項伯不是奸細。
師:項伯對項羽說了什么呢?項羽的反映是什么?
生9:現在人家劉邦有大功勞,我們卻去攻打他,不道義啊,不如好好善待他吧。項王許諾。項王放棄殺劉邦了。
通過文本細讀和字斟句酌的討論,發現這個時候項羽和項伯似乎達成了一個約定:因善遇之(劉邦)。項羽已經不想殺劉邦了,通過研究項伯的臺詞,可以看出他說服項羽的理由是: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這番說辭從當時現實情況(項羽兵四十萬,沛公兵十萬)看來毫無說服力,但一句“不義也”直接刺中了項羽的軟肋(畢竟曾經和劉邦拜過把子),項羽重視道義,此時主觀上已經不想殺劉邦了。此外,該決定和當初在范增那邊約定的計劃有所沖突,但是項羽并沒有和范增再次溝通。相較于謀士范增,項羽更多地傾向于選擇同姓族人項伯,側面說明項羽重視道義。
2.劉邦自救
第二天,劉邦果然主動向項羽謝罪:“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做小伏低,幾句話說得項羽頗不好意思。
對于這番話,眾多學者發表了評論,《史記箋證》中吳見思曰:“一件驚天動地事,數語說得雪淡,若無意于此者,故項羽死心塌地。辭令之妙!”[4]史珥曰:“雖只是寒溫語,而婉約凄咽,卻有無限精神,項王一片雄心自渙然冰釋矣。是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5]婉苧田曰:“此一段,千古處危難現成榜樣,未可以文字視之。”[6]的確,劉邦生性好大言,好侮人,現在說話如此謙卑,一生中僅此一次,到這個時候,項羽徹底被他打動了。甚至為分辨、洗白自己,馬上把曹無傷供了出來。從這里可以看出項羽粗豪少謀,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項羽此時對劉邦的殺心已經蕩然無存,甚至還為自己曾經冒出過這個念頭感到一絲羞愧。
有同行提出:“‘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一句中的‘因的理解是‘于是還是‘趁機?一個詞義理解的差別,帶來的是‘西楚霸王當時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動:‘于是顯現的是隨意的客套,‘趁機流露的則是謀劃已久的殺機。”[7]通過前文分析,筆者認為此處已經無須贅言,此處的“因”就是“于是”的意思,項羽的心理活動是:“氣氛都烘到這兒了,要不一起吃個飯吧,緩解一下尷尬的氣氛。”
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留意“即日”這個詞,“即日”一作“當天”,也有翻譯成“第二天”,但是無論哪一種,都說明在劉邦來鴻門謝罪之前,項羽都沒有想過請劉邦吃飯,就推翻了“鴻門宴上,項羽為什么不殺劉邦?”這個大前提。從這個角度再回頭分析這場宴會的種種“不合情理”之處,也就能夠了然了。
(三)評估論證的“合理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是道出了文本解讀的多種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能夠成為現實,則取決于它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合理,尚須分析與評估,分析的基礎是莎士比亞原創的這個劇本。繼續看司馬遷為我提供的這位“哈姆雷特”:
從太史公為我們繪就的宴會座次圖中,發現此時項羽已經完全把劉邦看作自己的臣下。
生1:主觀上不想殺劉邦,任憑范增如何使眼色,項王當然視而不見了。
生2:項羽與項伯在共同守護他們“因善遇之”的約定。
生3:樊噲突然闖帳,項羽感到很意外,所以“按劍而跽”,準備自我防衛,但后來被樊噲的行為和話語打動了。
師:老師補充一點,當時的一斗酒相當于今天四瓶500毫升的啤酒,所以樊噲立而飲之那喝的是一大杯酒。
生3:項羽也是驍勇的戰將,所以非常欣賞樊噲這樣的猛士。隨后樊噲說的話可能讓項羽覺得很慚愧。
生4:既然項羽打定主意不違約,隨后劉邦尿遁也就無須追究了。
生5:而且劉邦還給項羽送了禮物,更是表明他對項羽的臣服之意,所以項羽欣然接受了。
通過分析、判斷與評估,在多元解讀中選擇最合理的一種解讀,才是批判性思維的精髓。
三、發現:于思維重構后
批判性閱讀,從特定角度看,就是讀者與作品的對話,在對話中達成理解、反思與結論。要建立真正的對話關系,須有兩個要素,一是清晰的理解,二是合理的評價。探究的過程是求真的過程,理想的狀態是全面占有信息,評估論證,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無論是對信息還是對論證,批判性思維都要求秉持一種“公正、開放、全面”[8]的原則,結論的得出必然是慎重合理的。
在細讀文本和探究討論中,師生共同得出如下結論,即對《鴻門宴》的新發現:(1)項羽對劉邦的確起過殺心,原因是劉邦通過計從楚懷王“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表態他的政治站隊;(2)值得注意的是項羽選擇的方式是“饗士卒”,通過軍事上的攻擊對劉邦還以顏色,從始至終,項羽都沒有想過在宴會上用偷襲方式結果劉邦;(3)項伯在這場紛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不僅用“不義也”說服了項羽,還敦促劉邦“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4)劉邦識時務,對項羽的安撫“情真意切”,在宴會開席之前,項羽已經徹底打消了對劉邦的殺心;(5)項羽和范增對于未來規劃有著本質的不同,項羽認為滅秦斗爭已告段落,根本沒有把劉邦看成潛在的爭奪“天子之位”的對手。
批判性思維、批判性閱讀、批判性閱讀教學是三個不同層面又密切相關的概念。批判性思維的過程與本質是探究與實證;批判性閱讀是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的閱讀活動,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閱讀方式;批判性閱讀教學是訓練批判性思維的課程內容,是對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的模擬。批判性閱讀教學的起點是“理性質疑”,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時候,應該特別謹慎地把握方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堅守這種讓學生在自我發現、自我質疑、自我閱讀的學習方法中回答問題、解決問題的理念。
參考文獻:
[1]董毓.批判性思維的探究本質和對創新的作用[J].理論探索,2017(5):29.30.
[2]倪文錦.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語文(拓展模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董毓.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2.
[4][5][6]張大可.論項羽[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83.
[7]倪敏.布疑陣,巧激趣,牽一發而動全身——《鴻門宴》(第二課時)教學案例[J].文教資料,2017(30):33.
[8]董毓,余黨緒.批判性思維與思辨性讀寫對談[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201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