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周香
摘 要:小學數學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它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指導人們的生活實踐,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將生活化教學理念融入其中。正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的闡述中提出:“數學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為此,文章圍繞生活教育理論,探討小學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并以人教版三年級的數學教學為例,探討生活化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生活實踐;數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9-16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4-0072-0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笨梢姡逃谋菊嬉笕藗儗⒅R應用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真正做到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回歸于生活。
小學數學與生活應用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可以說,一切數學知識都是源于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應用與解決。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研究生活化教學與數學課堂融合的方法具有現實的必要性。
一、生活化教學的理論基礎
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從實用主義經驗論和機能心理學出發,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這也成為他三大教育主張之一(另外兩個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币虼耍詈玫慕逃褪恰皬纳钪袑W習,從經驗中學習”。杜威的關于“教育即生活”的主張集中闡述于其著作《教育即生活》。
五四運動期間,應胡適等國內教育先賢的邀請,杜威對我國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學術訪問,這期間他開展了多達32場的演講,著重圍繞“教育即生活”闡述了其生活教育主張,于是引發了知識界、教育界的“杜威思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杜威生活教育思想的基礎之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的教育主張,其本質與杜威教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陶行知始終把教育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考察,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
杜威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主張是生活化教學的理論基礎,后期圍繞該理論進行的系列學術研究都是在兩者的實用教育理論基礎上進行的。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一)生活化教學有利于激發數學興趣
數學興趣作為數學學習的內驅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育教學成效。將枯燥的數學問題生活情境化,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與樂趣。如在“年、月、日”學習中制作活動日歷具有很強的生活趣味性,各個月份的天數規律的發現總結、班級同學生日的統計標注等,都具有很強的學習樂趣,能夠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關聯,樹立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信念。
(二)生活化教學有利于加深數學理解
對于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小學生而言,數學語言相對抽象、枯燥,如果將數學語言進行“生活化改造”,則能化抽象為具體,加強知識的直觀性,促進學生的數學理解。比如,初識“倍”時可以轉化為“幾個原來那么多”,初識“小數”時可以轉化為“比0大但比1小的數”(限于正小數),并以生活事例為例進行解釋說明,這樣能消除學生的數學畏難情緒,加深其數學理解。
(三)生活化教學有利于發展數學應用
數學應用作為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反映了數學學習的本質屬性。數學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生活化的數學應用架設了數學學習與實踐的有效橋梁,為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提供了重要載體。如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長度、重量、面積測量問題,加減法運算問題,統計問題等都與小學數學知識緊密相關。在生活化教學中,學生能夠逐漸形成數學應用意識,提升數學應用能力。
三、生活化教學在三年級數學教學中的實施
筆者在三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從如下四個方面來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嘗試,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一)生活化問題情境的創建
問題貫穿于小學數學課堂始終,問題情境是數學問題的背景,是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在相似的問題條件下,不同的問題情境所產生的問題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生活化的數學問題情境,就是將數學問題置于學生熟悉的生產、生活環境背景下,并設計相應問題供學生解答。在這樣的問題背景下,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消除抽象理論知識與內心之間的距離,讓數學問題可親可感。比如,在三年級下冊“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如“本單元的英語課程一共有35個單詞,要分5天學完,那平均每一天要學習多少個單詞?如何列式?”的問題。又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如“小明奶奶家有一塊長方形菜地,長20米,寬8米,你能算出這塊菜地的面積嗎?”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分別運用到整數除法(除數為一位數)以及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數學理論知識,將其置于學生們都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下,能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親切感,消除數學學習的枯燥感。
(二)生活化教學用語的運用
教學用語體現出教師的教育教學藝術,教師教學用語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聽課感受與學習效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抽象的理論化數學語言天生缺乏敏感性,這是學生對數學產生畏懼心理的重要原因。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對教學用語進行生活藝術化改造,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與理解數學語言,提升聽課效率。在比如,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的學習中,剛接觸分數的學生對“幾分之一”“幾分之幾”的概念難以區分。如果從定義出發,“將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表示幾分之一,其中幾份(大于2)表示幾分之幾”,學生更加容易混淆,產生畏難情緒。于是,筆者通過以例子代替定義的方法來進行定義教學。筆者準備了一個簡單的蘋果道具在講臺上進行演示:“老師手里有一個蘋果,現在我把它從中間切開,那么就有2塊同樣大小的蘋果。其中的一份我們就稱它為1/2。”接著,筆者將兩半蘋果再平均分為兩塊,產生了4塊同樣大小的蘋果?!澳抢蠋煬F在任意拿其中的一塊,我們可以稱它為幾分之一?”“1/4!”“對了,現在老師再分別把這四塊蘋果分成兩等份,那么一共有八塊,每一塊是幾分之一?”“1/8!”“真聰明,幾分之一大家就都明白了,那接下來我們學習幾分之幾。老師現在拿其中的2塊的話就是2/8,拿3塊就是3/8。那么,大家猜一猜,我拿5塊是幾分之幾呢?”“5/8!”馬上有學生搶答道?!?塊呢?”“7/8!”全體同學都搶答道。就這樣,通過應用生活化教學用語,以實例代替定義的方式,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們理解數學語言的難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生活化數學作業的布置
數學作業作為檢測學生課堂學習效果以及鞏固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地位。生活化的數學作業體現了數學學習的應用性特征,能夠讓學生在實際生活應用中掌握和鞏固數學知識。比如,教授“位置與方向”之后,教師可以布置開放性的生活化數學作業:畫出自己家庭所在地的簡要地圖,在上面標注出家庭住址、醫院、學校、公園、商場、電影院等主要場所,并說明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比如,學校在家的西北方向、公園在家的正北方向、商場在家的東南方向、電影院在家的東邊……學習“年、月、日”之后,可以讓學生制作一臺月歷,標注其中的主要節假日、家庭成員生日等。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所為背景進行作業的設置,能有效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讓其學會運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解釋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提高數學運用意識與能力。
(四)生活化數學實踐的開展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改下的重要教學改革,教材中的“數學廣角”等板塊設置了對應的數學綜合實踐學習活動。教師在數學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上,應該“接地氣”、貼近生活,讓學生們在生活化的數學實踐中學習鮮活的數學知識。比如,“復式統計表”這一章節知識的教學,筆者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各個家庭5~10月半年時間中的家庭生活用水情況,并且制作出對應的統計表(如下表所示),回答對應的問題:
(1)5~10月中,哪個月份用水量最多,哪個月份用水量最少?
(2)哪個家庭7月份用水量最多?
(3)你發現5~10月份的用水量趨勢規律了嗎?你對節約用水有什么建議?
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體現了數學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生能夠運用所學數學知識服務于生活,能夠從數學實踐活動中獲得探索性學習的樂趣,數學學習熱情將得到不斷提升。對教材中的數學綜合實踐內容,教師可以進行創造性改進,使之盡量地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實際,這有利于學生在生活化的數學實踐中親歷數學知識過程,培養數學情感,發展數學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教學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最終是要讓學生培養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能夠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數學教學只有根植于廣袤的生活土壤,才具有充足的養料,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實現問題情境的生活化、教學手段的生活化,讓數學在生活中實現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實現教學效率以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李 映.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中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策略[J].教育觀察(下半月刊),2019,8(7):111.
[2]魁永菊.基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數學大世界(下旬刊),2019(6):18.
[3]梁彩嬌.對接生活,知識遷移——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赤子,2019(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