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是最容易在教學過程中被教師忽視的地方。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高低。一個學生邏輯思維清晰,在數學語言表達上自然有條有理,能夠連續保持活躍的狀態。所以,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就要打破固有觀念,認識到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改變“以練為主”的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敢于說話,規范學生使用數學語言,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交流,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語言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語言表達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7-0053-02
引 言
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推進,教師對小學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逐漸被重視起來。正所謂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一個學生語言表達清晰,說話有條有理,這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自然不會太差。但是現階段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忽視對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甚至在有些課堂上出現學生不敢說、不會說的現象,導致課堂上只有教師講課的聲音,學生只能安靜、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體作用。因此,本文就當前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學策略進行簡要分析。
一、打破固有觀念,調整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課堂一直堅持以“練”為主,存在重“練”輕“說”的教學現象。重“練”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考試為目的,以刷題為手段,通過讓學生做題練題的方法,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1]。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作用,往往會出現“學生會做不會講”的現象。雖然學生能把題解正確,但是每到讓學生分享解題思路時,學生在講的時候就會出現磕磕絆絆,思路不清晰,經常用“就這樣……再那樣……”模棱兩可的詞匯來應付,甚至忘記自己的解題思路。這一系列問題其實都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造成的。
從一定程度上講,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數學思維能力密切相關。一個人的邏輯清晰,說話有條有理、有前有后,必然是邏輯思維在發揮作用[2]。因此,教師要學會適時地改變教學策略,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學生每周都會有小組交流課,探討學習問題和分享學習經驗。因此,語言不僅是思想文化的載體,更在互動交流中起著傳情達意的作用。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打破“重練輕說”的固有觀念,學會向“說練并重”進行轉變。
二、激發學生興趣,訓練學生規范使用數學語言
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存在因為學生對數學興趣差而沒有“存在感”的現象。對于此類情況,教師應學會從學生角度出發,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之運用到數學教學中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樂于在課堂上積極發言。
另外,要想提升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還需要教師規范學生的數學語言。因為數學相對其他學科來講,在邏輯性、科學性、嚴密性等方面更突出,所以在進行語言表達時,要訓練學生規范使用數學語言。例如,在學習“單位的使用”時,教師可以通過聯系生活實際,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1“個”蘋果、3“朵”花、6“只”小狗、8“條”金魚……其中的“個”“朵”“只”“條”等都是量詞,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規范學生對這些量詞的使用。再如,在學習“克與千克”時,教師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在多媒體上展示幾張生活圖片,讓學生學會觀察和思考。比如,有的薯片包裝袋上寫著總重量為75克,小瓶洗衣液上標明了1千克,面粉袋上標著20千克等,由此規范學生對“計量單位”中“克與千克”的使用,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印象。
三、鍛煉學生說話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學生的語言表達是學生數學思維的外在表現,因此,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就要先從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入手,要鍛煉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敢于說話的能力,而且要說得有條有理、邏輯清晰、思路明確,而不是讓他人感覺模棱兩可、含糊不清。因此,教師要先讓學生從“模仿”開始。
例如,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在語言表達上經常出現不準確、不規范、無條理、語句不完整等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模仿說”規范的解題方法開始訓練,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學習“乘除法”這一部分時,“把60支筆平均分給三個班,每班分幾支?”此時,教師可以講述解題思路,然后讓學生用數學語言將教師的解題思路復述出來。“這道題中,總共有60支筆,平均分給三個班,此時我們是不是應該用除法來解這道題呢……”然后由教師逐漸引導學生表達出“要求每班分幾支,就是將60支筆平均分三份,每份是幾支。所以,這道題要用除法,用總數60除以3,最終的得數就是每份的數量,也就是每個班分得的數量”。由此引導學生體會數學的嚴密性,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注重問題引導,提升學生數學語言素養
固有的教學觀念認為,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是好事,說明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內容進行了思考,所以,有些教師會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也都一一作答,并樂此不疲。但時間長了,教師就會發現,學生提出的問題大都是重復的,有的與教學內容無關,有的是學生不假思索盲目提問的,有的是學生明明可以在班里找同學解決卻還是喜歡排著隊到辦公室找老師……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成因有三:一是學生提問前自己并未進行深入思考,一味地尋求答案,時間一長,就會造成學生的懶惰心理;二是學生間缺乏有效溝通,認準了“只有教師才是權威”的觀點;三是有的學生比較內向,羞于向同學提問,會產生自己不如別人的自卑心理。因此,教師要打破固有觀念,適時做出調整,引導學生提出高品質的問題,促使學生學會深入思考和有效溝通。
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高品質問題,注重把握數學教學的核心內容,而不是鼓勵學生盲目提問,教師也盲目解答。對于教師來講,當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由學生思考或者內部解決時,要學會適時拒絕,讓學生通過有效的交流溝通來解決,以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例如,當有學生出現的問題是個例而非普遍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深入思考,尋找方法,分析解題思路和方向的準確性,然后通過與其他學生的交流探討來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語言素養。
結 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打破固有的教學觀念,認識到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在小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由“以練為主”到“說練并重”,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規范學生的數學語言。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把握數學核心內容,引導學生提出高品質問題,學會深入思考,相互交流解決問題,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孫桂芳.小學數學課堂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教育觀察,2018,4(08):17
陳昊.小學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37):134
作者簡介:徐有偉(1977.10—),男,江蘇灌云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