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宇
摘要:自媒體平臺中,每個人的言論自由,似乎造就了真真假假的新聞事實。此時,傳統媒體對于新聞事實的把控力優勢凸顯出來。法制類電視專題片主要圍繞相關社會事件做出全面、詳盡而深入的報道,為大眾探究事件的真相,從而進行普法宣傳。在此類專題片的創作中,把控好人文關懷,要給予拍攝對象足夠的尊重和關注。
關鍵詞:法制類電視專題片 人文關懷 拍攝對象
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作為國家級法制類專業頻道,全方位把控新聞事實,堅持專業定位,打造權威法治平臺,制作了《一線》《天網》《生命線》(原《平安365》)等普法欄目。此類電視專題片的制作周期較長,制作環節較為繁瑣。在準備階段,編導與拍攝對象的溝通就已經開始建立了,在中期拍攝和后期編輯中,如何在把控新聞事實的同時,兼顧拍攝對象的情緒、隱私等方面的問題,就要求編導從前期到后期,始終把握好人文關懷的相關要素。
人文關懷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它使哲學范疇中的精神具象化,體現的是人的意義和價值,人文關懷最直接的表現是對人全部的關懷與照拂。①在法制類電視專題片的制作中,人文關懷主要體現在對于拍攝對象的尊重和關懷和以人為本的拍攝原則。本文將探討如何在法制類電視專題片的制作中體現人文關懷。
法制類電視專題片的類型
還原事件類。專注于深入報道事件本身的法制類電視專題片,重在對于事件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進行記錄和拍攝。比如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播出的《天網》欄目,是以記錄大案、名案為主要內容的法制類專題片。在節目中,與事件相關的受害人、犯罪嫌疑人以及辦案人的相關畫面是節目中的必要元素。當事人的配合程度,關乎到選題的成功與否。
在此類電視專題片的制作中,編導需要深入挖掘當事人在案發過程中的感受,深究事件原委。通過采訪和紀實性拍攝,捕捉人物內心的真實感受。在節目形式上,用真實的現場構建懸念故事,彰顯邪不壓正的嚴肅主題,突出達到震懾犯罪的效果。在缺失現場紀實畫面的情況下,通過“搬演”的方式還原案發過程。
深入主題類。《一線》欄目以法治深度報道為主要內容,重點把握事件報道深度,并解讀相關政策法規。這類法制專題片著重強調案件涉及的相關法律法規,從專業的角度向大眾普及相關法律常識。
安全警示類。安全警示類電視專題片,對于案發過程有更高的還原性。比如在法制頻道改版之前播出的《平安365》(現《生命線》)欄目,主要以“弘揚安全文化與安全精神,倡導安全理念與行為”為原則,引領觀眾從科學、專業的角度發現并認識到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危險。在內容上,節目關注詐騙、交通等相關違法犯罪的案例,通過真實案件的呈現,從專業的角度科普法律常識,提高大眾的安全防范意識。
法制類電視專題片中體現的人文關懷
通常情況,播出時長20分鐘左右的法制類電視專題片,拍攝周期需要3-5天,拍攝時長受到拍攝環境、拍攝對象、拍攝內容等多方面的影響。其中,人物采訪和情景再現的拍攝占用大部分時間。專題片的拍攝過程,是編導與拍攝對象直面溝通的過程,在這個階段需要時刻關注對方的情緒。一切拍攝行動,應該在人文關懷的基礎上進行。
尊重是溝通的前提。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部高品質的片子源自一個好的選題。定義好的選題,首先要從是否符合欄目宗旨的角度進行考量。獲取選題的途徑有很多,如上級布置的選題任務,通過各種新聞網站獲取新聞資源,通過各級宣傳網站獲取、群眾報送等。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獲取,溝通是第一步,在最終確定選題后,尊重便是維系良好溝通的橋梁。
編導與拍攝對象溝通時,要充分尊重對方的意愿。如果當事人明確提出拒絕配合,媒體工作者應從人文關懷的角度考慮,果斷放棄選題的拍攝。在對政府部門人員進行采訪時,需提前與該單位的宣傳部門取得聯系,取得信任以及相關許可后,才能確定拍攝。尊重拍攝對象的知情權,在正式拍攝之前,與相關拍攝對象溝通是否方便出鏡接受采訪,對于要案中的細節,如何說、說到何種程度,應該提前與對方溝通確定,并且在保證不影響對方工作的情況下完成拍攝任務。
平等是交流的基石。在法制類電視專題片的拍攝中,創作者以平等的態度與拍攝對象進行交流,將平等作為交流的基石。在拍攝中,平等就是以平視的眼光看待對方,平視眼光指電視專題片從平民角度來采訪、攝制節目,以達到使最多群眾接受、認同并引起共鳴的目的。②
受害人——避免二次傷害。電視專題片中的人物采訪,是通過對某一典型人物內心的挖掘,反映某一方面社會問題與當前時代特征的一種訪談形式。③在法制類電視專題片的拍攝過程中,以平視的眼光看待采訪對象,也就是進行換位思考。在采訪中,編導從受害人的內心進行深入挖掘,針對案發過程中的細節進行提問。
首先,編導應該把握采訪問題的方向,避免讓受害人揣測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比如針對一起婚騙案件的采訪,對受害人提出:“你覺得對方是以什么樣的目的與你接近的?”“經過這次事件,你覺得對方會有悔過的心理嗎?”類似這種“口水問題”的提出,對于敘事推進沒有過多的幫助,另外,這樣的提問方式,可能會給受害人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
其次,巧妙設計問題的提問方式,盡量避免在問題中涉入編導的主觀性判斷,對受害人造成二次傷害。比如,針對一起老年人經歷的保健品詐騙案件,對受害人提出:“根據我的了解,您在這次受騙中大概損失了30萬元,這應該是你們老兩口的全部積蓄了吧?對于這樣的結果,您是什么樣的感受呢?”編導合理獲取有效信息是建立在尊重拍攝對象的基礎上,應該設身處地思考問題的提出方式是否恰當,是否違背了對于人的關照,避免對受害人造成二次傷害。
相關執法人員——維護形象。在法制類電視專題片的拍攝中,受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在接受采訪時,難免會將鏡頭作為辯護的武器,此時內容的可信度會具有一定偏頗,導致采訪平衡的不穩定。此時,相關執法人員的出現能夠打破這種失衡,他們可以從客觀的角度對案件進行描述,增強專題片事實的可信度。在對執法人員的采訪和“搬演”拍攝的過程中,應該著重注意拍攝對象的形象,比如與身份相符的著裝、穩重大氣的妝容造型等。在采訪中,把控拍攝對象的話語側重點,拍攝者不應進行明確引導性評論,保持對公職人員采訪的尊重。法制類電視專題片的編導應該具備基本的法律知識儲備,了解司法流程,在情景再現拍攝中,充分尊重客觀事實,維護好公職人員的形象。
犯罪嫌疑人——尊重人權。關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概念,法學界通常的觀點是根據訴訟進程和訴訟階段來劃分。在公安機關偵查逮捕階段和檢察機關審查階段,若公民涉嫌犯罪都叫做犯罪嫌疑人;而在檢察機關向法院提起訴訟以后則叫做被告。④無論當事人被定義為犯罪嫌疑人還是被告,拍攝者都應以平等的視角看待采訪對象,在專題片的敘事上,保證全面還原事件真相。在對一方當事人進行采訪時,編導要充分保證對方的人權,在拍攝對象知情并且情愿的前提下,進行拍攝工作。黑格爾說:“成為一個人,并尊重他人為人”,人權問題是最基本的問題,每個人都享有也應該得到保障。⑤無論受害人還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媒體工作者都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拍攝理念,保證對方的人權。
保護隱私是信任的顯現。每個公民都有權利享受私人生活空間和信息隱私,有權利不被外人所公開與侵犯。⑥無論受害人還是犯罪嫌疑人抑或是被告人,都要充分尊重對方的隱私權。如果拍攝對象明確提出自己的隱私需要被保護,比如不想露臉、不想展示真實姓名等,在節目包裝過程中,編導需要通過在拍攝對象的臉部添加馬賽克、變聲等方法,保護拍攝對象的隱私安全。尤其對于未成年的隱私保護,創作者需要格外重視。
回訪關照是維系心與心的橋梁。電視專題片的制作過程,是拍攝者與被拍攝者心與心的碰撞,創作人員只有盡量做到感同身受,才能關照到拍攝中的每一處細節,包括與拍攝對象的溝通和相處。每個人的性格決定了其獨特的表達方式,每個人的體驗決定了錄制的內容。編導在拍攝中試圖走進拍攝對象的世界,探知一切未知的內容,無疑是一次有目的性的打擾。在制作團隊結束拍攝后,不要讓心與心的橋梁瞬間崩塌,要盡量做好回訪工作,比如對于案件發生結果的追蹤,以及對于事件當事人的心靈關照。
結語
近期,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進行了改版,這是一次歷史性革新,頻道從節目制作到播出,形式和內容都有所突破和創新。這就更加要求媒體工作者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在拍攝過程中體現人文關懷是關照亦是責任,做到平等溝通、理性交流,不斷增強自身的人文關懷意識,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這樣才能增強媒體在社會中的公信力,促進我國廣播電視行業更好地發展。(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
注釋:①董雅寧:《醫療題材紀錄片的人文價值及其藝術表現》,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②鄧年生:《電視專題與專欄》,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③陶云冰:《如何做好電視專題片中人物的采訪》,《新聞窗》,2016(2)。
④覃彩霞:《新聞報道中犯罪嫌疑人近親屬的權益保護問題研究》,甘肅政法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⑤朱瑋瑋:《論媒體報道中犯罪嫌疑人名譽權的保護》,甘肅政法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⑥索朗卓瑪:《淺議增強廣播新聞采訪中的人文關懷意識》,《采寫編》,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