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夢梅
摘 要:新課標頒布后,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深入探究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新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優化,轉變教學觀念,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和創新,把枯燥的教學模式轉變成生動、有趣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主動探究意識的引導下進行學習,促進他們數學思維的有效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教學;策略
小學是學生成長道路上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同時也是學生踏進初中階段的踏板。在這樣重要的時期里,學生的思維正朝著深度和廣度發展,其各方面的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正在發生根本性的演變。假如這個踏板的力度不夠,就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個斷檔,導致學生后面的學習受阻,思維意識和能力的提高也就落空。小學數學教師要深刻地剖析此階段教學的特點,把創新思維、觀念和形式,融入到教學中,實現課堂與創新的有機統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參與課堂創新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 教學目標的設定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教學目標的設置情況決定了整個教學過程的合理性,一旦教學目標設置得過高,學生難以達到教學要求,就會產生挫折感;若教學目標設置得過低,學生輕而易舉地達到教學目標,就會失去探索的欲望,難以對數學學習難度進行正確的判斷。因此,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設置,由簡入難,循序漸進地提高教學難度。采用階梯式的教學目標既能夠兼顧基礎較弱的學生,也能滿足能力較高的學生,有利于激發所有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 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多是教師在講臺上進行課程的講解,學生在座位上聽講,這一方式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數學教學的創新過程中,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家里及教室內尋找自己認為是長方體的物品,并將體積較小的長方體帶到學校中來,此過程中不得尋求家長及其他成年人的幫助,也不能通過手機、計算機等電子產品進行搜索,僅僅通過自己對長方形的認識和對課本的預習來進行長方體的尋找。第二天,學生將自己找到的長方體帶到了課堂上,有一部分學生找到的長方體體積過大或者過重,因此沒有帶來。教師首先將沒帶實物過來的學生認為是長方體的物品進行統計;其次將學生帶來的長方體進行分類,將質地類似的物品歸為一類;最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讓他們判斷同學們給出的物品是否是長方體。大部分學生找到的都是長方體,但是有的學生帶來的是正方體,有的學生帶來了四棱柱,還有學生帶來了其他形狀的物體。在對學生找到的物體進行判斷之后,教師結合本節課程的目標進行長方體的講解,讓學生真正透徹地了解長方體的含義。教師只有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積極主動投入數學學習中。
三 采用情境教學的模式
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情境教學模式能夠模擬小學生學習生活的環境,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學習氛圍之中。例如,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如何通過單位的轉換使1,10和100這三個數字相等呢?1元錢=10角錢=100分錢,大多數學生是這樣回答的,因為一元錢是他們生活中最常見、最常用的面值;還有學生說1米=10分米=100厘米。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提問:同學們能否通過同一單位讓等式成立呢?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通過這個場景的轉換,學生能夠更為清晰地認識小數點的性質與數字之間的關系。情境教學的方式,能夠將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與數學教學聯系到一起,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不斷地探索,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 拓展思維
在數學教學模式創新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保持引領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地開拓學生的思維。首先,形成求同存異的思想。例如,在進行32-8=?的計算過程中,教材中是這樣引導學生的:“在2-8的過程中2不夠減,所以從30中拿出10,12-8=4,再加上余的20等于24。”但是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可以用32-2=30,再用30-6=24;或者是30-8=22,22+2=24;抑或是32+2=34,8+2=10,34-10=24。雖然答案是固定的,但是解題的思路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當對學生的發散思維予以肯定,只有不斷地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激發其探索欲和求知欲。其次,教師也要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結語: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工作,教師要始終保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通過情境模式、拓展思維模式、鼓勵提問等多種新型的教育模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只有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的過程中,從而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馬春芳.小學數學如何實現教學創新[J].甘肅教育,2018(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