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踐證明,高中物理實驗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探析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如何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發展,并列舉相應教學案例說明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探究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2-0046-02
引 ? ?言
在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投入實驗探究,使學生將教材理論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從而在提升實驗教學質量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識。
一、問題導入,激發探究意識
世界變化萬千,值得我們學習與探究的知識十分豐富,教師要想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首先要讓學生產生探究的想法與欲望。問題導入法的特點在于可以讓學生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欲,并讓學生主動投入相關的探究活動,驗證自己的問題與設想[1]。例如,教學“運動的描述”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能夠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問題,如“運動是一種怎樣的概念?”“我們學習地理知道地球在不停地運動,但為什么我們沒有任何感覺?”這些問題雖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可以讓學生慢慢進入思考狀態,對后續學習具有重要意義。隨后,教師可以將物理知識與生活相聯系,繼續引導學生,如“大家坐車來學校的途中,是不是發現路邊的樹木在不停地后退?”“大家坐在車上時,有沒有發現什么物體是完全靜止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參照物”“運動”等概念,使得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盡快了解相關知識點。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設備播放一段與“運動”有關的視頻,通過直觀的運動視頻引入“參照物”“速度”“靜止與運動”等物理概念,降低學生理解與思考的難度。由此可見,問題導入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盡快打開思維,而且能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生主動觀察、思考、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不斷提高實驗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識。
二、實驗探究,培養動手能力
高中物理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對物理實驗的探究意識,而且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需要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提升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2]。而從目前物理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因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十分必要。教師可合理利用學校的相關資源對學生開展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3]。例如,在進行“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這一實驗時,教師可先為學生講解實驗的基本原理、相關物理知識,然后提供白紙、直尺、圖釘、彈簧、細線、三角板、橡皮條及方木板等物品讓學生操作。在學生自由操作時,教師可進行巡堂觀察,發現學生實驗失敗后應引導其發現錯誤并予以糾正。這一實驗中常見的失敗因素有結點位置不對或拉動方向不對等。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嚴謹的態度,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實現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物理知識展開課外實驗探究,依據物理核心素養對作業形式進行創新和活化的教學要求,將課內實驗拓展到課外,將實驗教學延伸到課外,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不斷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開展物理知識探究活動,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合作形式進行實驗操作。
三、鼓勵假設,自主設計實驗
“假設”即學生結合已有的物理理論知識與實際經驗,合理猜測教師提出的問題,并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過程。同時,“假設”是教師開展物理實驗探究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靈活應用獎勵機制,鼓勵學生對實驗內容進行猜想、假設,指導學生勇于提出看法和見解。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及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對問題進行探究、分析,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在研究“向心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這一主題時,教師通過演示實驗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向心力,緊接著向學生提問:“哪些因素與向心力的大小有關?”學生經過觀看演示實驗與獨立思考后,做出以下幾種假設:(1)和小球質量大小有關;(2)和小球的連接線長度有關;(3)和小球的轉動速度有關。當學生做出假設后,教師可及時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而對假設的正確性進行驗證。針對第一個假設,學生設計如下實驗方案:選用質量比為2∶1的鋼球與鉛球,確保兩個球在各自運動過程中角速度與半徑相同,觀察鋼球與鉛球露出的紅白相間方格數的比值,若比值為1∶2,說明向心力比值同樣為1∶2,同時也說明質量大小與兩個球受到的向心力有一定關系。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開拓創新能力,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物理實驗探究素養。
四、小組合作,探究多樣解法
在實際操作環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小組教學,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引導學生就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探究多種解決方案,并從中選擇最佳方案,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應用發散思維思考問題,感受處理問題的多種解法。例如,在開展實驗“測定金屬的電阻率”時,有學生提出,電流表不存在電阻,將其引入電路中,無論用何種介入方式都不影響最后結果。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探究,由小組成員合作驗證。在實驗過程中,部分學生選擇在電路中接入定值為5Ω的電阻、電流表,串聯連接,隨后用電壓表檢測電池的電壓,最后統計總電阻值,并將統計值與5Ω對比,結果發現統計值偏高。這一結果證明,在實際操作中應將電流表的電阻納入計算范圍。部分學生對以上實驗方式產生懷疑,表示可通過滑動變阻器提高實驗嚴謹性,應先選取某一位置,并用滑片測量電阻值,隨后測量電流表接入后的總電阻,計算差值,并依照這一辦法進行多次實驗,最后對比差值關系。結果表明,差值大小十分接近,于是得出結論,電流表存在電阻值。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時,除為學生講解基本實驗步驟、原理外,應安排實踐板塊,采用生活中的常見案例作為引導,激發學生對實踐探究的興趣,調動學生對實踐的積極性。
結 ? ?語
總之,高中物理教師在物理實驗教育中要堅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善于導入問題,引領學生展開自主探究。教師應鼓勵學生對實驗內容進行猜想、假設,指導學生勇于提出看法與見解,引導學生就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并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探究多種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黃潔,張瑋.新課程下的高中物理實驗創新教學[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7(04):28-29.
曹書安.構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策略研究[J].好家長,2018(56):116.
李俊.高中物理題型解析[J].數理化學習(高中版),2018(07):47-48.
作者簡介:高習雷(1984.3—),男,江蘇阜寧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