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歷史史料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史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利用史料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式;利用史料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其歷史思維;利用史料活躍課堂氛圍,讓課堂變得生動。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教學;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2-0070-02
引 ? ?言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發展,教育教學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基于歷史核心素養培養,出現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就是利用史料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在實踐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利用史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對于十幾歲的初中生來說,他們可能對歷史知識并沒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教師如果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那么將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動力。史料,就是指那些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幫助人們認識、解釋和重構歷史過程的材料。人類對歷史的認識和研究離不開史料[1]。史料中記載有一些很有趣的事情或者案例,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史料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燦爛的青銅文明》這節課時,為了能夠在課堂的開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筆者利用多媒體向大家展示了司母戊鼎的圖片,隨著課件的播放,大家不禁發出了贊嘆的聲音。隨后筆者提問學生:圖片上的這個青銅器是什么?它有多高?多長?多重?很多學生搖了搖頭,表示不知道。之后筆者向學生介紹了關于司母戊鼎的相關史料: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出土的,因鼎寬大形似馬槽,人們又稱它為馬槽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米,口長1.10米,壁厚6厘米,立耳,長方形,四柱足中空。科學家們分析大鼎是采用組芯的造型方法,用21塊陶范鑄成。雙耳是先鑄成后再嵌入鼎范內,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鑄成。在提到了這口鼎的制造方法之后,學生都為之驚嘆,并且對青銅文明也有了更加濃厚的研究興趣。
二、利用史料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在課堂上占據著主體地位,有些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會采用灌輸式教學,一味地將歷史知識塞給學生。殊不知,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無法提高教學效率,還會降低學生學習歷史的欲望。社會在不斷進步,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素質教育必須加快實施的步伐。利用史料進行教學,符合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并且能夠有效地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教師通過在歷史課堂上滲透史料,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分析和理解,使其通過比較、歸納、總結等方式提高學習能力。除此之外,史料中的一些圖片、歌謠等能改變傳統教學理念,營造更加生動的歷史課堂氛圍[2]。
例如,在教學《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這節課時,為了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筆者在課堂上引入了一些歌謠類型的史料,如“社員干活聽敲鐘,一天干活真稀松。隊長哨子吹半天,社員還不到地邊。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這首歌謠再現了當年的勞動場景,在人民公社運動中,相關政策的最大弊端就是挫傷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導致了歌謠中這些現象的產生。再如,“聯產搞承包,隊長不用再吹哨”“全家一齊干,不到天黑不吃飯”,這些歌謠真實地反映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優點,調動了當時農民的積極性。這種教學模式,不僅營造了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利用史料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對史料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教師在課堂上引入一則史料,通過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分析,能夠有效地讓學生從史料中抽出歷史知識,構建歷史學習網絡。史料在歷史課堂上的運用,不僅是詮釋歷史的證據,而且是一種有效的學習資源。通過對史料的學習和分析,學生能提高對歷史發展的規律性的認知[3]。
例如,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內容時,筆者在課堂上引入了俄國公使喀西尼發給俄外交大臣的一封電報,電報上的內容如下:“由我和李鴻章的談判中看出,中國顯然了解,我國的調停意在迫使日本與中國同時從朝鮮撤退軍隊,并認為是避免戰爭的唯一途徑。為了報答我們的效勞,中國正式承認,俄國具有與中日兩國共同解決朝鮮內部組織的權利……”在課堂上,筆者引導學生對這則電報的內容進行分析,通過內容看到這樣的情形:俄駐華公使已經與李鴻章進行談判,并且得到了認可,清朝方面已經承認俄國介入解決朝鮮問題的權利,并且俄國方面建議中日軍隊都從朝鮮撤出,表面目的是摒除中國在朝鮮的優越勢力,實際上這一做法對俄日兩國都有益處。由此可見,當時的清朝已經要依靠第三國的調停來制約日本,但實際上這樣的做法無異于與虎謀皮,不僅得不到實質性的保護作用,還會造成巨大的損失。通過對這些史料的分析,學生可以深刻理解當時國際關系格局的復雜性。
四、利用史料活躍氛圍,讓課堂變得生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教學的要求更為嚴格。教師應打破傳統教學體制的束縛,不斷精進業務,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在帶領學生學習時,也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采用分層教學的策略,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得到能力的提升。同時,教師也要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教學活動中,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進而促進課堂教學良性發展。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燦爛的青銅文明》一課時,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投影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散片,在投影展示的過程中向學生簡單介紹:“經過仔細辨認,考古學家和文字專家破解了這些散片記載的內容,可以大致知曉,涉及的時間是商朝時期。同學們,我們知道,在商朝時期,社會占卜之風盛行,貴族遇事無論大小都要占卜吉兇,那么占卜的結果保存在什么地方呢?”直觀的視頻展示和教師生動的講解,充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問題的提出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對甲骨文產生初步認識,從而為課堂后續的教學奠定基礎。在課堂講解過程中,教師要用精練的語言,直擊內容要點,并不時提出問題,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也讓課堂的開展生動、有序,從而達到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良好歷史學科素養的教學目標。
教得生動不僅在于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情,在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板書優美,能言簡意賅地反映中心內容,讓學生對本節知識點一目了然。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思維啟發,能在循序漸進中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其形成科學的思考、思維方式。
結 ? ?語
總而言之,史料擁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史料進行教學,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還能夠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宋芳.理性引領策略,智慧點燃課堂——讀《智慧課堂: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J].考試周刊,2011(16):163.
曹中原.歷史教學補充史料五注意[J].教學與管理,2010(07):60-61.
包明達.新課程理念下的史料教學法探索[J].教學與管理,2007(24):133-134.
作者簡介:唐雄(1972.5—),男,江蘇射陽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