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薇
(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當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是“立德樹人”,也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新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基本素質要求。從出生到現在,我們都在接受不同類型的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德育不是可或缺的,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新形勢下除了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即教育教學活動能不斷提高學生最近發展區域,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其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要重視德育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的作用,謹記立德樹人,以德服人。
目前,在職業道德的規范要求下,高校輔導員在日常德育工作中都能按時按量完成工作;但是,教育結果的延緩性,會讓高校輔導員在德育責任方面產生巨大的爭議與分歧。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高校輔導員感性認知大于理性認知,德育過程中缺乏責任感。
首先,德育責任主體與范圍模糊不清同時德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項長期、繁雜的工作;需要多個責任主體各司其責,通力合作,共同培養有思想、有素質的當代大學生。責任范圍是高校輔導員開展德育工作的基本依據,高校輔導員對其的認識,不僅源于國家相關政策法規,更源于自身與其他大學生德育主體之間的責任比較。當前,高校的德育工作由輔導員、思想政治教師等相關人員共同展開,出現多方合作,但責任交叉、分界不清的現狀導致高校輔導員會自動忽視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再加上高校輔導員所帶人數眾多,其自身的科研、職稱等方面的壓力,會自動忽略在德育過程的重疊部分。其次,高校輔導員的德育第一責任人意識有待提升;部分高校輔導員被日常瑣碎事物牽絆、德育責任意識淡薄,不能有效的承擔大學生道德素質的指導者;進而會出現了“德育過多”或“德育失真”的現象。
首先,高校輔導員在德育工作中過多依據個人經驗,忽略時代與學生的進步,過于“一刀切,一風吹”,造成德育結果不盡人意。現在的德育工作要求輔導員在情感上將自己的學生看作一個平等的、成熟的個體,與他們展開民主、平等的對話。其二,高校輔導員德育工作的時間碎片化,連貫性不強。就輔導員德育工作而言,大學生德育碎片化主要體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師通過系列成熟的課程對大學生進行的連貫、系統的德育教育,但是絕大多數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在課程結束后就不再繼續德育工作,之后基本由輔導員接手。但是,思想政治教師在課程結束后是不會花時間和輔導員對接,這樣德育的效果基本上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二是輔導員開展德育的時間、內容呈碎片化;大學生基本上每天都安排了不同的課程或者實踐活動,德育時間與內容的碎片化不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卡爾.馬克思在談到責任時,曾有如下表述“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使命和責任”。由此可見,責任意識的形成過程就是社會所賦予的規定、使命和任務根植于內心的一種過程。
當前形勢下,面對大學生德育教育過程中的各種挑戰,高校輔導員必須強化責任意識,自覺肩負起德育重任。其一,堅持立德樹人、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深入理解立德樹人、以生為本的內涵的基礎上,將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各大高校輔導員不僅要站在社會與國家的角度,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他們接受德育的心理狀況以及他們所追求的理想與目標,努力做到德育與理想相結合,構建道德自律的文化氛圍。其二,堅持言傳身教的工作理念。在平時工作與生活中,堅守職業道德,恪守社會準則,從自身做起,以自身的行為習慣與道德修養感染學生,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深入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是高校輔導員開展德育工作的基石,我們需要及時、全面的了解學生思想狀態、成長環境,因材施教,凸顯德育的特殊性,進而激發大學生自我教育意識及教育能力。
要了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使合理預測大學生的行為成為可能,在無法挽回的情況發生之前進行規避。對高校輔導員而言,如果不能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及其對大學生道德素質產生的實際影響,會給德育工作帶來阻礙。詳細來說,個人成長環境對個人的道德品質有重要而直接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決定其道德素質;在高校輔導員開展德育工作之前,有針對性的了解大學生的家庭基本情況及成長環境等,可以在大學生生活中針對實際情況更加有效地予以查漏糾偏,加強德育教育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