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仕琴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西部偏遠欠發達地區的鄉村中學,其學生一般都是在初中才開始接觸來學習英語的。他們相比沿海地區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英語的同齡群體來說已經是差了一大截,又加上他們地處鄉村,條件落后,消息閉塞,沒有多年的積累,學英語一開始就讀單詞,音標也沒有教,這就造成了他們后期英語發音不標準、不敢開口說英語、不會說英語的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育大致經歷了恢復、穩定發展和改革三個階段。經過這三個階段的發展以及信息全球化的不斷推進,英語教學的環境發生了變化,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到教育理念和教育內容的改變。但在教學要求具體實施中,大多數教師卻對要求理解不到位,再加上要求本身存在一定問題,尚不完善,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以英語考試的通過率作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
由于英語教育以應試為主導,這就決定了教師在教學形式上的單一性。在教學形式上仍是教師的講和學生的學,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則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在教學內容上與之前學過的英語語法重復率較高,除了詞匯量有所增加,并無實質性變化。這種被動性和單一性的學習,無法在基礎上對主動學習和個人知識生成及其他方面進行引導。
鄉村經濟條件落后,待遇較差,很難吸引優秀的英語教師到鄉村來任教。同時鄉村的辦學力量有限,缺乏資金去引進外來優秀師資,因此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另外,現代很多鄉村學校為了節約資金,減少學校的開支,會采用一師多用的方式來教學。如語文老師可以教政治,數學老師可以教物理諸如此類的安排促使學生無法接受到專業的英語知識熏陶,促使鄉村英語教育的教學質量更加落后。
鄉村中學,地方偏僻,條件落后,消息閉塞,缺乏外來的教育信息資源,同時由于資金有限,學法也無法及時更新教學設備,到現在為止仍還有沒有安裝多媒體的教室,無法利用互聯網上的有效資源與信息,其英語教學質量自然就得不到提高。
農村學生在個體認知、學習水平、知識習得能力、思維特點等方面各不相同,有些學生善于學習,知識接受能力強,教師在課堂上一點即通;有些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較差,自控能力差,上課經常呈現出游離狀態,自由散漫等。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每一位學生的智力情感情況和家庭教育情況,采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個體的均衡發展。
為了不斷優化鄉村中學英語教育的教學環境,鄉村中學教育應加大對英語教學的投入,不斷優化英語教學設備、積極引入優秀的教師進入到中專教育機構當中,以此為鄉村中學英語教育構建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以及網絡技術的發展,給鄉村中學英語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技術環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引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及網絡技術,充分利用網絡課程資源的優勢,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出更為形象、生動的英語,提高英語課堂的生動性,也激發起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學習興趣。
鄉村中學英語的教育是一個動態化、困難化的過程,鄉村中學英語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恰當的教學方式,以確保每一位學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權,在智力發展、情感教育、思維培養、與英語口語等方面能夠均衡發展!培養一批現代化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