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兵

【摘要】目的 探討冠心病患者經皮冠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后住院期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醫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32例術后并發上消化道出血者為觀察組,46例術后未并發上消化道出血者為對照組。對PCI術后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相關因素進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結果 多因素分析顯示,肌酐清除率、抗凝用藥、消化道病史為冠心病PCI術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心病患者的抗凝藥物史、消化道病史及肌醉水平低等情況是PCI術后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獨立影響因素,應針對影響因素來加強對冠心病患者PCI術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
【關鍵詞】經皮冠動脈介入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5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7..02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該病發生的主要病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冠張動脈發生功能性或器質性病變后致使冠脈供血及心肌間需求不平衡,進而產生心肌損害情況[1]。目前,PCI是治療冠心病的常用非手術方法,可明顯提高冠心病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但冠心病患者術后易出現并發癥,其中上消化道出血為常見并發癥之一,同時也是導致患者術后住院期間死亡的高發病因[2]。因此,本文旨在探討冠心病患者PCI術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關影響因素,以有效的預防冠心病患者PCI術后并發的上消化道出血。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醫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32例術后并發上消化道出血者為觀察組,46例術后未并發上消化道出血者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17例,女15例;年齡35~65歲,平均(50.72±9.10)歲。對照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36~65歲,平均(51.23±9.21)歲。兩組患者的性別比例構成、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確診為冠心病者;②均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者;③無手術禁忌證者。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②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③合并精神障礙者。
1.2 方法
詳細記錄所有患者就診前合PCI術前、術中、術后情況,調查患者術后住院期間用藥情況,并建立檔案。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臨床資料主要包括年齡、體重、性別、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肌酐清除率、血小板濃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數等。
1.3 統計學方法
本組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21.0進行統計處理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之間比較使用t檢驗,通過(x±s)表示;影響因素采用用Logistic多因素回歸進行分析。記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的年齡、性別、血小板計數等指標比較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消化道病史、抗疑用藥、肌酐清除率與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PCI術后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顯示,肌酐清除率(<80 mL/min)、抗凝用藥、消化道病史為冠心病PCI術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冠心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脂代謝發生異常,使血液中脂質在光滑的動脈內膜上沉著,形成白色斑塊,隨著斑塊的逐漸增多,造成動脈腔出現狹窄,血流受阻,最終引發心臟缺血,導致冠心病的發生。研究表明,冠心病在PCI治療下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預后,但PCI術后患者易并發上消化道出血[3]。冠心病患者PCI術后合并上消化出血會嚴重損害患者機能,對機體的免疫力恢復產生抑制,不但會使患者產生心理負擔,還會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PCI術后并發嚴重上消化道出血還會加重心臟負擔,進一步導致心功能受損,使患者血容量下降,心率加快,使得肌酐水平降低,未及時采取治療措施,甚者會導致冠心病患者出現死亡;而PCI術后并發上消化道出血使用抗凝藥物會存在血栓形成風險。因此,對冠心病患者PCl術后并發上消化道出血者應給予專業的護理及嚴密的觀察,以避免發生術后上消化道出血癥狀。
本文研究結果提示,多因素分析顯示,肌酐清除率、抗凝用藥、消化道病史為冠心病PCI術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應針對存在上述指征者給予預防措施。應加強患者住院期間的專業護理,在行PCI術前,詳細調查患者是否存在相關危險病史,對存在病史者于術后應密切關注;做好血型檢查工作,術后隨時準備進行輸血處理;并給予患者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讓患者能夠基本了解PCI治療存在的風險及術后易發生的并發癥,并告知患者術后易發生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讓其了解發生出血時的體征情況;與患者進行積極的交流與溝通,以拉近醫護人員與患者間的關系,囑咐患者術后出現發熱或疼痛時應及時告知醫務人員。醫護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發現患者血壓下降或心率加快時給予及時的救治,兵指導患者正確、合理使用抗凝藥物,以預防術后消化道出血的發生;叮囑高風險出血者在術后24 h內應臥床休息,不可下床活動,還應保持穿刺處處伸直狀態[4]。定時檢查高風險出血者皮膚黏膜或牙齦是否出現出血情況[5]。
綜上所述,影響冠心病患者PCI術后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危險因素為有消化道病史、抗凝藥物史、肌酐清除率等,臨床上應針對危險因素給予PCI術后冠心病患者預防措施,以降低術后上消化道出血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王 浩,徐 寅.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PCI術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探討[J].中外醫療,2017,36(2):65-66.
[2] 李 玉.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上消化道出血13例臨床分析[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1):143-144.
[3] 黃 萍.PCI術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7,22(5):704-706.
[4] 楊錦龍,劉 歡,羅遠林,等.PCI術后消化道出血患者發生心臟缺血事件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7,9(12):1498-1500.
[5] 李 超,劉志為.PCI術后應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致上消化道出血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7,35(8):961-963.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