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 要:本文從自然美、古樸美和風格美等多個角度,分析了王乃迪科普作品的美學思想,為指導科普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關鍵詞:自然;古樸;風格;審美
乃迪先生從事科普創作凡40余載,著述頗豐,可謂洋洋大觀。觀其佳作《21世紀10萬個早知道》農業卷,又有新發現。先生每謀篇布局,皆有獨到之處:或用典,或征引,或論證,或描繪,讀之妙趣橫生,品之韻味無窮,可以說達到了構思縝密、筆力精湛的創作佳境。
從事科普創作是一個艱苦的勞動,是一個被人們認為是“雕蟲小技,壯夫不為”的行當。它的題材廣泛,需要的知識較為寬泛,有時候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這就要求作者必須掌握不同層面的科技知識和文學知識。科普的題材,枯燥乏味者居多,若想賦予生命力,使其既讀之有趣,品之有味,又能使讀者獲得科普知識,得到審美享受,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必須有創作激情,無激情無以談靈感。只有把一片深情注入那些毫無生命的科普題材,才能使我們的科普創作漸入佳境,這正是幾代科普作家為之嘔心瀝血,矢志追求的境界。而乃迪先生的科普創作之所以能臻于爐火純青,除去和他熱愛生活,積淀殷實,通古博今,駕輕就熟分不開,我以為最主要的還是一個“情”字了得,只有情入筆端,才能寫出優美的文字,只有胸懷錦繡,才能口吐珠璣,顯出語言詞藻之美。這恐怕也是文學作品和非文學作品的區別。
閱讀乃迪先生的科普作品,給人的總體印象是,自始至終透出古典的樸素美,體現了古代文論家倡導的美學思想,集中表現我認為有兩點:
一是追求自然美和古樸美。用古代文論家劉勰的美學思想來概括,就是美在自然,美在文學。乃迪先生認為,在創作中,一定要摒棄矯揉造作,還自然美于原貌;但還應注意作品的可讀性。用這種審美觀點要求科普創作,就必須注意文采。古代先賢的著作所以成為文章,就因為有文采。可是我們普通的科普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經常就事論事,文章內容死板,也就是缺乏文采。而乃迪先生作品講究煉字煉句,不說燦若披錦,卻也堪稱文采飛揚了。僅就文中標題剖析幾例便可見一斑。比如《小牛才露尖尖角》,將古詩名句賦予新意,立意小巧;《太行參榮歸故里》,《美人松喬遷田園》,借鑒古代章回小說回目的寫法,讀之朗朗上口,令人耳目一新;再比如《小地球人去樓空》,《瘋牛病銷聲匿跡》,《絨山羊水漲船高》等文章標題,以擬人化的筆法讀之妙趣橫生。凡此種種都體現了乃迪先生立足于科普,著眼于文章,極力追求完美的創作初衷。
科普創作從一定意義上說,與純文學創作又有本質上的不同。科普作品講究的是科學性,知識性和可讀性,不一定要用華麗的詞藻去嘩眾取寵,所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是符合老子提倡的美學思想的,乃迪先生在創作中顯然是注意到了這一點的。他在追求作品的可讀性的同時,也十分注意語言的古樸美。比如他在《小牛才露尖尖角》一文中, 以“老牛租了耕耘債”這句古詩為引子,我們勾勒出來一幅古樸的田園風光,給人身臨其境的美感。乃迪先生在規定的情境內,有意識地選擇這首樸實無華的詩,引申“小牛”同人和自然的關系,不僅貼近了生活,產生親切感,也為進一步刻畫“小牛”的形象做好了鋪墊。語言既不奢華又不俗氣,給人一種質樸美。
二是“物與神游”的風格美。所謂“物與神游”,就是作家在構思文章時,要把物象和思維有機融合,通過自己的知識積累和已有的知識面,對創作內容展開廣泛聯想和合理想象,避開平鋪直敘,毫無文采的描述,從而使創造的作品不斷生動起來。這就要求科普作家博覽群書,對歷史掌故,事物的歷史脈絡做到胸中有數,才能在創作中信手拈來,言之有物,避免作品的空泛。這正是科普創作思維學要求的。乃迪先生的作品能夠充分展示獨特個性,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是與先生采用的“物與神游”的構思方法分不開的。他的構思過程調動了多方面的聯想和充分的想象,把古人和今人,古事和今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借古喻今,借古論今,把枯燥晦澀的科普知識在談笑風生中解釋開來,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美。風格即人。乃迪先生在規定情境下引用典故和古詩的手法,應該說代表了他的風格。比如他在《下世紀中國大豆再創風流》一文中這樣寫道:豆腐是中國人的傳統食品之一。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豆腐之法始于前漢淮南王劉安。”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才氣橫溢,著有《離騷傳》,招賓客方士數千,又發明了千家萬戶盡皆喜愛的豆腐。最早贊美豆腐的人,大概是元代詩人鄭允瑞了……這里用典,引詩,將豆腐的產生、發展及其作用的歷史沿革,通過講古論詩娓娓道來,讓讀者在增長歷史知識的同時,了解大豆及其應用的來龍去脈,諸如此類的筆法在乃迪先生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科普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要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創作過程中作者應充分考慮到讀者在審美活動中的審美趣味,在這個方面乃迪先生為我們做出了典范,可以作為科普創作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王乃迪小傳[J].吉林畜牧獸醫,1998(5):45.
[2] 黃丹斌,蔡奕生.新時代科普創作的理念創新和發展思考[J].學會,2019(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