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亞玲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旨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不斷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學科。然而,歸因于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重理論、輕素養,重課內、輕課外,重積累、輕運用”等,導致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程度不盡如人意。在深入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現狀的基礎上,詳細論述立足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發展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一些有效舉措。
關鍵詞:核心素養;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效研究
與舊課標相比,新修訂的2011年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不僅體現了完善課標的原則,還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原則。與時俱進的原則重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即新課標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體現以人為本理念,合理增加科學發展觀、核心價值觀和公民教育三部分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確立全球化視野,強調情感發展對品德培養的重要性。而這也正是將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融入新課標之中。
核心素養,說到底,就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立德樹人被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則是不折不扣地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
顯而易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方絢麗舞臺。既然如此,那么,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就要想方設法、循序漸進地發展初中學生的核心素養。
毫無疑問,為了更好地在當前的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必須要對時下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現狀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探究一些立足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
一、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
(一)重理論,輕素養
歸因于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考查方式的局限性,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嚴重忽視,甚至無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與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育教學目的是嚴重不符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塑造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以及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意識等。無論是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還是良好的法治意識等,都是初中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需要發展的基本核心素養。
部分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在考試中獲得高分,只是一味地引領與督促學生去識記一些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條條框框,而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視而不見。顯然,這也是當前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面臨的一大現實困境。
(二)重課內,輕課外
盡管課堂是教師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學習的大舞臺,但是,課堂并不是教師教學的唯一陣地,也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舞臺。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學生所學的知識也一定是有限的。為了提升學生學習的實效性,教師必須要想方設法延展學生的學習舞臺。或者說,教師不僅要注重課堂教學效益的提升,還要注重課外學習效益的提升。
然而,當前在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的教學視野僅僅局限于課堂之內,對于學生課堂之外的學習不夠重視。而這也就使得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效益不盡如人意,進而導致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受挫。
(三)重積累,輕運用
不可否認,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基礎理論知識的積累至關重要。但是,即便是積累再豐富、再厚實、再多元的基礎理論知識,如果學生不能靈活自如地運用這些基礎理論知識去解決一些現實問題,那么,這樣的積累也是毫無意義的。對于學生而言,積累之根本目的在于運用,在于靈活自如地運用基礎理論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聚焦當下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部分教師過分注重引領學生積累基礎理論知識,而在引領學生準確無誤、靈活自如地運用基礎理論知識解決相關實際問題方面下的功夫不夠、花的心思不多。而這也就導致初中學生立足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發展自身核心素養的程度非常有限。可見,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普遍存在的教師重積累、輕運用的現象,也是制約初中學生發展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大障礙。
二、基于核心素養下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面對當前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重理論、輕素養,重課內、輕課外,重積累、輕運用”的現實狀況,教師必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積極應對。唯有如此,教師才能著力提升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益,才能切實發展農村初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實踐證明,理論學習與素養發展并重、課內教學與課外自學并重以及扎實積累與熟練運用并重,既是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效益的有效舉措,也是發展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
(一)理論學習與素養發展并重
在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重視夯實學生的理論知識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教師只注重夯實學生的理論知識,而輕視學生素養的發展,那么,這樣的教學策略就有待商榷。誠然,理論是素養的基礎,如果學生沒有豐富的理論,素養也就無異于空中樓閣。但是,如果教師只注重夯實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理論素養,而不注重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與法治意識等,那么,這樣的理論自然也就不會成為學生素養的基礎。
正因為如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引領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也要注重指引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事實上,學習理論知識與發展核心素養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理論知識的豐富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核心素養的發展又會促進理論知識的豐富。
“生活在民主國家”是人教版九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二單元“民主與法治”中的一課內容。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深入了解我國民主的發展歷程,還要讓學生知道社會主義民主是一種新型的民主。而這正是教師夯實學生道德與法治理論基礎知識的一個過程。
事實上,在這一課中,讓學生認識、了解、感知民主,只是教學目標之一。增強學生熱愛社會主義民主的情感也是本課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與讓學生認識、了解和感知民主這一目標相比,增強學生熱愛社會主義民主的情感這一目標更為重要。而增強學生熱愛社會主義民主的情感也是提升學生素養的一條基本途徑。在本課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熱愛社會主義民主的情感,教師可以巧妙地設計一些教學活動,如“小記者參訪活動”,即選擇一名同學擔任小記者,采訪其他同學對民主的看法,并在此基礎上對同學們的觀點和想法進行分類整理。
由此可見,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如果能夠真正做到理論知識與素養發展并重,那么,農村初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就會得到持續不斷的發展。
(二)課內教學與課外自學并重
課內與課外是教師實施教育教學的兩個重要舞臺。課內是導向,課外是補充,是延伸,是拓展,是升華。僅僅依靠課內教學發展農村初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顯然是不現實的。
因此,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想方設法將課內教學與課外自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那么,對于教師來說,怎樣才能將課內教學與課前自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呢?
實踐證明,各種作業是教師適時適度、恰如其分地將課內教學與課外自學有機結合起來的一座橋梁。教師要在課前精心設計預習作業,讓學生在管窺新知的同時,產生各種疑問。帶著各種疑問走進課堂,課堂教學的效益自然也會得到大幅提升。再則,教師要潛心設計一些課后復習作業,以這些課后復習作業為抓手,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復習鞏固、拓展延伸相關知識。
以教學人教版九年級道德與法治“凝聚法治意識”這部分內容為例,為了培養學生尊法、守法和用法的意識,培育學生強烈的法治意識,培養學生正確的權利和義務觀念等,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些課前或課后作業。
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通過網絡渠道或其他渠道搜集一些青少年違法案件,通過讓學生搜集這些反面的違法案件,能夠讓學生更進一步地明確尊法、守法和用法的重要性。而一旦學生明確了尊法、守法和用法的重要性之后,他們學習法律的積極性也就會高漲,就會在學習生活中自覺主動地尊法、守法以及用法等。
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暢通家校溝通渠道,做好課內教學與課外自學并重。得益于課內教學與課外自學兩手抓,初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也會得到循序漸進的發展。
(三)扎實積累與熟練運用并重
學以致用乃是學習之本真。一直以來,在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教師只注重讓學生積累理論知識,而忽視讓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現象。而這就使得農村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不盡如人意。
鑒于此,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以教材教學內容為焦點,以學生實際學情為參考,以各種教學輔助手段為支撐,采取一些切合實際、科學有效的方法,引領學生恰如其分、合情合景、靈活自如地運用理論知識去解決相關實際問題,進而發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
比如,在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首先可以根據教材教學內容確定辯論的主題,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展開辯論。當然,為了能夠提升辯論的實效性,教師要讓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做好充足的準備。而學生圍繞辯論主題查閱相關資料的過程,也正是學生學法、用法的一個過程,即學生學以致用的一個過程。
另外,學生在不斷地運用相關知識的過程中,他們對于知識的理解也就會更加準確、全面與透徹。
總而言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個前沿陣地,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又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具體表現。因此,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全方位、多舉措提升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實效性,讓初中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塑造,讓初中學生良好的法治意識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孕育,讓初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深層次、大幅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崔雯青.核心素養要求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有效教學研究[J].高考,2017(24):67-68.
[2]普紹.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探討[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6):12.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