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寧
摘 要:近年來,隨著教育的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的大力推廣,越來越多的學校認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對于高中語文教師來說,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任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改變原有傳統的教學觀念,降低對學生成績的重視程度,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通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路徑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各個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提高學生的能力,培養國家需要的高質量人才,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高中語文課程屬于文科類課程,語文學科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通過語文課程中所蘊含的核心素養來影響高中生,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一、高中語文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指根據時代發展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其成長為符合社會需求的全能型人才。在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育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核心素養,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語文課程屬于一門語言類學科,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語言是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基本。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語文知識的教學,還要注重引導學生感受語言中所蘊含的意義,發現語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積極性。
另外,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創新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并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對知識進行理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教師要了解思維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而語言是以思維為基礎的。所以在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將兩者相結合,使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及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有效發揮。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閱讀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這就會使學生自身的能力無法得到提高。
語文課程當中蘊含著我國千百年的傳統文化,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對核心素養的培育有重要的影響。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對文化教學的重視,充分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特點
(一)基礎性
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都能夠養成的一種素養,所以其具有一定的基礎性。為了在語文教學中體現這一特性,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僅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豐富自身的知識,還要提高自身能力,從而在語文學習中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另外,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性還表現在語文能力的基礎性,只有學生語文能力得到提高時,學生在其他學科學習過程中才能事半功倍。
(二)動態性
每一位學生在最初學習時都不具備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并且每個階段的核心素養也都存在不同,隨著年級的升高,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會發生改變,相應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也會隨之發生一定的改變。所以,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慢慢對其進行培養,使學生通過學習過程中的積累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因此,對于學生來說,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就是豐富學生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過程。
(三)終身性
語文與其他學科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為語文是語言類學科,所以語文學科對學生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小到剛出生的嬰兒、大到年過古稀的老人,都離不開語文的學習。隨著教師語文教學的開展,學生的語文能力以及語文學習能力都在不斷提高,學生從最初的拼音識字,到后來的揮筆如毫,都是學生不同時期語文能力的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以及能力的形成也都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養成的過程。
三、培養高中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一)從語文學科角度來看
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不局限于某一學科,但是對于每一課程的學科素養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以語文學科為例,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是以核心素養為核心開展的,對于學科素養來說核心素養對其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不僅包括學生的語文能力,還包括學生的語文學習方法以及學習習慣,這些都與學生的核心素養有一定的關系。每一門課程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但是每個學科素養的最終發展目標都是培養核心素養。
(二)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語文課程不是單純的語言類學科,語文教學對于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未來的學習有重要的影響,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非常重要的。高中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該階段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以及道德品質等都會逐漸成熟。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緊隨時代發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兩者相輔相成才能促進學生的成長。
四、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
(一)整合教學內容,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在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利用能夠激發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容開展教學,使學生在教學中形成核心素養。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需要思考,學生通過思考能夠掌握知識中所蘊含的含義,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想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首先教師需要了解教學內容,了解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與精神。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完善學科知識。
(二)開展教學活動 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多與學生進行互動。新型教學模式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從教學問題出發,設計語文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以學習項目為主題開展教學。
1.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對于高中學生來說,語文一直是一門枯燥乏味的課程,很多學生對語文課程缺乏學習熱情,這就導致教師的教學無法得到有效開展。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以及教育的不斷改革,我們發現逐漸出現了許多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的產生改變了語文課堂的狀態,使得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會得到提高。
例如,在對《廉頗藺相如列傳》這一文章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小組合作模式開展教學。首先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之后讓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討論。當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時,學生會處于一個較為輕松的狀態,會在討論中進行學習。由于《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古代記敘散文,所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當遇到問題時學生會自主對問題進行探究,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被充分調動起來。這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以及語文能力等都會得到提升,對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有著較大的幫助作用。
2.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教師在利用小組合作教學法對《廉頗藺相如列傳》開展教學時,學生不僅會在閱讀討論中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語文學習能力,還能通過閱讀提高自身的審美鑒賞能力。《廉頗藺相如列傳》是一篇蘊含著歷史意義的文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鑒賞。在鑒賞過程中學生會對文章進行仔細的揣摩,感受文章中所想表達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以及廉頗藺相如的愛國情懷,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3.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培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問題能力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受教育環境的影響,提高學生成績已經成為教師的固有思維,在這種思維下教師會忽略對學生問題能力的培養。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對《林黛玉進賈府》這一部分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在教學之前搜集與文章相關的影視頻段,在教學開始之前進行播放。在觀看之后讓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影視劇與文章不同,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為什么不同呢?”“是因為原著不好所以才改編的嗎?”當學生產生疑問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提高學生問題意識的同時還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明確教師角色,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在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明確自身的角色,知道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教師要扮演多種角色,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在開展教學之前注重課堂設計,開展問題式教學,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為學生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并且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投入語文學習當中。另外,教師還需要充當學生的觀眾,多鼓勵學生,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激發學生的潛力,促進學生成長。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素養的培育者,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還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以此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慮。首先要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認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通過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其各方面的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帆.基于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培養研究[D].陜西理工大學,2018.
[2]潘少娥.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活動課教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8.
[3]陳建鑫.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課堂活動設計分析[J].當代教研論叢,2019(3):31.
[4]李發云.試論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9(2):26-27.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