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英
摘 要:“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故事是生活的影子,在課堂上說說生活中的故事,悄悄來了,滋潤了學生的心靈。故事教學有著許多超越其他傳統教學方法的優勢,也需要不同于傳統的備課方式。通過圖畫、文字、聲音的呈現方式,聽、講、創、演、評的教學流程,形成易教易學、趣味性強的故事性教學。恰當地運用故事上課,不僅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而且能使教材深入淺出,加強學生對教材的理解。
關鍵詞:故事教學;教學方法;道德與法治;故事應用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社會發展而需要的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道德與法治作為學生情感和價值觀培養、德育發展的最佳載體,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最有效的途徑。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不僅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更是指向核心素養,是培養“完整的人”的學習。那么,如何突破傳統教學理念,讓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落地呢?如何使教材中的文字、圖片內化為學生遵紀守法的表現、學生的法律意識,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教育以生活為中心”。離開了生活,教育就不能稱之為教育。用故事講述生活,在故事中體驗生活,生活是由故事組成的。學會生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是的,故事讓課堂煥發新的生命活力,是點燃智慧的火焰。
故事教學帶給我們什么?故事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穿插一些小故事,以說明注解要強調的內容,甚至用故事內容代替講課內容,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考,感悟道理,掌握知識,是一種深入淺出、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故事能提供理想的語言輸入。
故事是一個相對完整并有語境的語言素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真實的、自然的語言輸入,學生以敘述的方式表達故事的內容,又能有效地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而故事情節的虛構性,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想象力,有助于通過聯想記憶、學習和掌握;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預測、猜測和推理等語言理解能力。
一、故事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1.符合有效輸入和輸出語言的原則
先有一定的語言輸入,學生才可以進行有效的輸出。通過看故事、讀故事或聽故事進行語言輸入,強調學生對故事的理解,在看聽故事中呈現語言知識,結合對故事的理解和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學習、操練和輸出新的語言。
2.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
兒童的心理特性和學習語言的特點為:
邊做邊學
意識先行
撿拾習得
創造性使用語言
富于想象力
好玩好動的天性
模仿能力強
注意力短暫
強烈的好奇心
強烈的交際欲望
偶學偶得的能力
3.符合整體語言教學理念
整體語言教育理論認為,在“自然”“真實”“完整”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學習,讓學生感知整個語篇的意義,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完整的語篇,能給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語言。學生在一個“自然、真實、完整”的情境中學習“完整的語言”,將能交際和意義理解作為語言學習的重點,然后從語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識,并據此建構意義。
生活是多種多樣的,生活智慧隱藏其中;學習的情境也隨之復雜多樣,不僅真正發生在學生日常生活中,涉及學校、家庭、社會發生的真實事件,也包含教師在課堂上有意創設的問題情境。將鮮活故事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激發內驅力,凸顯課堂活力;讓學生在“潤物無聲”的探究活動中體驗感悟,形成道德認同,培養意志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思維發展,提升學科素養。
應該選擇怎樣的故事?故事的難易程度;故事的語言結構和內容;故事的長度;故事語言的復現率。
二、故事教學法的實施
下面我將以統編教材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五課第一框“讓友誼之樹常青”為例,就如何實施故事教學加以闡述。
1.梳理現有內容,明確目標
故事必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內容和情節可以超越教材但不能脫離教學內容,所以根據教材現有內容明確這堂課的目標很重要。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知道建立友誼需要開放自己和持續的行動;懂得友誼需要精心呵護。
能力目標:能夠掌握建立友誼的方法,呵護自己的友誼,恰當地解決自己的交友困惑和沖突;學會正確處理交友中受到的傷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愿意開放自己并付諸行動去建立友誼;正確對待與朋友交往中遇到的問題。
2.每個人都有獵奇心理
老師預設的一個懸念都可能激發學生關注和求知欲望。故事的邏輯特點無形中會對學生的思維產生吸引,引導學生更加積極地思考。
這里先來聽一個小故事:
《記住與忘卻》:阿拉伯傳說中有兩個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點他們吵架了,一個還給了另外一個一記耳光。被打的覺得受辱,一言不語,在沙子上寫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們繼續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們才決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點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來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劍在石頭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好奇的朋友問道:“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寫在沙子上,而現在要刻在石頭上呢?”另一個笑笑回答說:“當被一個朋友傷害時,要寫在易忘的地方,風會負責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幫助,我們要把它刻在心靈深處,那里任何風都不能抹滅它。”朋友間相處,傷害往往是無心的,幫助卻是有心的。忘記那些無心的傷害,銘記那些對你的真心幫助,你會發現這世上你有很多真心的朋友。
選用的故事內容應該是中學生成長煩惱的話題,用同齡人的生活遭遇能使他們明白有這些煩惱和困難都是正常的;通過生活事件中故事主人公對煩惱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可以給學生以啟示和引導。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主線將課堂教學過程設計成故事發展的情節。
這堂課的主線我用了一對好朋友小黃和小黑之間發生的故事貫穿始終。
小黑和小黃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
小黃和小黑之間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
小黃和小黑和好了……
3.整合教材,實現“超越教材、用活教材、回歸教材”
故事根據教材而改編,把教材內容整合到故事中,把教學重難點變成曲折故事情節,把抽象問題形象化,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真正實現“超越教材、用活教材、回歸教材”。注意:超越教材不是離開教材,而是從教材出發超越教材的局限性,最后回歸教材,感悟反思所學。
那么,如何根據教材整合故事呢?如何讓學生從這個故事中看到自己呢?
(1)把握好這一堂課的重難點是關鍵。因為故事的情節是依此來設計的。這堂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知道如何建立友誼、呵護友誼。
教學難點:如何看待朋友中的矛盾和沖突;如何把握好朋友之間的距離。
(2)確定故事的主人公是大家都比較熟悉并喜歡的,可愛的小企鵝。結合圖片,學生一看到就喊出了故事的主題“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3)要從一個吸引人的問題開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問題可以是虛構的,也可以是真實的,關鍵是讓學生對你所說的問題感興趣。
目標導學:建立友誼。
展示照片,同學馬上指出是誰。請其中的兩三位同學介紹自己和朋友(姓名,怎么認識的,怎么成為朋友)。
看到同學們有這么多好朋友,這么有趣的故事,老師也想多交一些朋友,請同學們給我一些建議。
看到熟悉的同學的照片出現在投影上,同學們都很興奮,紛紛舉手,搶著發言。
(4)故事的主人公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也可以是錯誤的選擇,但是最后必須回歸教材。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呵護友誼的重要性,如何對待朋友中的矛盾和沖突。
小黑經常會翻動好朋友小黃的書包,說是看看里面有沒有什么好玩的東西。小黃批評她,她還總說:“朋友之間講究什么?”小黑這樣做對嗎?為什么?
小黃把小黑的秘密隨意地告訴別人……
增加反面角色的挑戰會使故事更加有血有肉,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
最后,回歸教材:
呵護友誼,需要用心去關懷對方;
呵護友誼,需要學會尊重對方;
呵護友誼,需要學會正確處理沖突;
呵護友誼,需要學會正確對待交友中受到的傷害。
4.情節生動,思路清晰,互動性強
故事情節是故事發展的主線,故事教學使教學思路更加清晰,課堂教學能有效減少疏漏。整合出來的故事以生活為依據,情節設置自主性更強,選擇的余地更寬泛。如讓學生演一演、猜一猜故事情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這堂課上我增加了許多互動環節:
在學習“呵護友誼,需要學會尊重對方”這個內容時:
請兩位學生上臺表演:小黑經常會翻動好朋友小黃的書包,說是看看里面有沒有什么好玩的東西。小黃批評她,她還總說:“朋友之間講究什么?”小黑這樣做,對嗎?為什么?結局留白。然后學生討論。討論后,這兩位學生再上臺表演他們認同的結局。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呵護友誼,需要學會尊重對方”。
在學習“呵護友誼,需要學會正確處理沖突”這個內容時:
情景再現:老師向我了解好朋友的事情,我是該隱瞞還是該告訴老師呢?我該怎么辦?
在學習“呵護友誼,需要學會正確對待交友中受到的傷害”這個內容時:
活動:這幾天,小黃心情很不好,因為爸爸媽媽最近老是吵架,讓她很煩惱。小黃把心里的煩惱告訴了好朋友小黑,可是沒想到,第二天她的朋友們全都知道了這件事,小黃十分生氣……
回歸教材
總結:友誼并總是甜蜜、美好的,在友誼中我們有時也會受到傷害。我們采取的行動會影響到和朋友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選擇寬容對方,也可以選擇結束這段友誼。兩者都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
故事架起了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橋梁,領著學生走進最美的課堂,讓學生逐漸融入新的社會生活。教師恰當地運用學生喜歡的故事進行啟發引導,淡化說教,可以讓道德與法治新理念滲透于課堂教學中。
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在真實、復雜的情境中培育、發展起來的,拋出帶有思辨性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獨立進行判斷,做出選擇,從而解決問題,提高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菘.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中國德育,2017.
[2]溫敬超.關于故事教學法[J].教學實踐研究,201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