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為云
摘 要:初中生物由于課時少、容量大、概念多,加大了初中學生學習的難度。概念是用來概括事物本質屬性的語言。生物學概念是對生命現象、生命活動規律本質屬性的反映,可有效闡述生物結構及生命現象。作為生物學的基礎,生物學概念是初中生物教學的難點與重點。為提升生物課堂的有效性,加強生物學概念教學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分析影響學生正確認識生物學概念的因素,提出概念教學對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物;概念教學;課堂有效性;策略
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基本形式,是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基本條件。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已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方法。初中生物學具有課時少、分值低、內容大、考點多等特點,其課堂學習效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生物學由于較為貼近生活,學生在學生過程中,雖充滿好奇心,但對課程內容、生物學概念仍存在誤區,不利于學生學習生物學。
一、影響學生正確認識生物學概念的因素
(一)日常概念與舊知識的影響
生物學作為自然科學的一部分,是研究生物功能、結構、發生及發展規律的學科,各概念間存在明顯的遞進關系。如果學生在學習生物學時,連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就會影響后續其他概念的學習與掌握。例如,只有有效學習動物的主要群類、動物的運動與行為,才能更好地了解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先天行為是指動物生來就具有的,是由其遺傳物質決定的,如蜘蛛結網、母雞孵蛋。學習行為是指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經過后天環境因素的影響,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行為,如鸚鵡學舌、猴子表演[1]。
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對生物學現象的稱呼與概括,但不科學,甚至是錯誤的。例如,日常生活中,我們將鯨魚與海豚都理解為魚,但它們并不屬于魚類,這種日常概念會影響生物學概念的理解。
(二)抽象概念的影響與缺乏感性認識
生物學中有很多生物學概念,部分很具體,部分很抽象。較為具體的概念,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有效掌握,但是抽象概念由于難以解釋,所以難以掌握,如細菌、真菌、基因變異。同時,初中學生由于社會經驗少,生活經驗不足,造成其對一些農業、醫藥衛生等行業的技術概念難以理解,例如學生在學習無性生殖應用時,難以理解扦插、嫁接與組織培養等概念。
二、概念教學對生物課堂有效性提高的具體策略
(一)有效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概念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生物是指反映生物活動規律與生命現象的本質體征,外延是指含義所適用的條件與范圍。在初中生物課堂上,教師只有讓學生有效理解概念的含義與外延,才能更全面地應用生物學概念。例如,只有有效學習細菌和真菌、細菌和真菌在自然中的作用及人力對細菌和真菌的作用等內容,才能有效防治疾病與保護環境[2]。
(二)根據不同概念,選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由于生物學概念眾多,且各概念間聯系縱橫交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出現難以掌握的情況。為協助學生有效掌握生物學概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概念,選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例如,對于抽象概念,如嫁接、組織培養,通過幻燈片、投影儀、視頻、圖片等方式進行展示,在提升學生對生物概念的認識的基礎上,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在剖析概念的基礎上找出關鍵詞
一個概念是由多個要素組成。因此,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將概念中的各要素找出來,并將各要素的關鍵詞串聯起來,從而形成一個簡單的生物學概念。
(四)通過圖形方式理解概念
學生在學習初中生物學過程中,常因對抽象概念理解不透徹,導致學習效率不高。生物學很多概念均有交集,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針對這一類的抽象概念,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圖形來解釋生物學概念,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在學習細菌結構時,可通過圖形有效展示細胞膜、細胞壁、細胞質。
(五)以體驗概念形成的方式,理解概念
作為研究生物功能、結構、發生及發展規律的學科,生物學概念可有效反映出人類探索真理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向學生講解生物學概念的同時,應將概念的形成過程也一并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在掌握概念含義的基礎上,了解該概念的探索方式。例如,在學習基因的顯性和隱性時,首先介紹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再將實驗過程中詳細講解給學生,讓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理解概念的含義,最后進行實驗現象的解釋,增強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之,初中生物由于課時少、內容多,不利于學習效率與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了提升課堂有效性,通過分析影響學生正確認識生物學概念的因素,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概念,選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有效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在剖析概念的基礎上找出關鍵詞,通過圖形方式理解概念,以體驗概念形成的方式,理解概念,在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也提升生物學科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麗沙.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學的有效性[J].東西南北:教育,2018(4):389.
[2]楊運起.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索[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29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