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濤
摘 要:高職學生在進入學習階段英語分層較為嚴重,部分學生英語較好,對英語學習有興趣,部分學生則英語成績較差,沒有學習欲望。在高職階段展開分層教學,能夠極大提高教學效率,普遍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實現學生英語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因材施教 分層教學 高職英語
前 言
近年來高職教學越發關注到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培養,這也要求學生不僅要關注到專業課的學習,對于公共基礎課的學習與把握也要給予關注。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能夠全面關注到學生的成長,因材施教、以學定教,全面推動分層教學在英語教學的運用與開展。
一、分層教學建立在對學生了解的基礎上
分層教學建立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高職階段學生分化較為明顯,需要教師能夠及時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區別所在。作為高職院校,需要明確的是學生公共基礎課程的基礎本身都較為薄弱,這些高考科目,很可能就是當年進入職業院校學習的原因,部分學生偏科發展,這些問題都導致學生進入高職階段英語學習中就會存在明顯的分層差異,此時教師要全面關注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實際情況進行引導。部分學生對英語興趣足、英語是其優勢學科,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要進一步調動他們的興趣,鼓勵他們關注到自身優勢所在并進一步發揚;部分學生英語學習基礎薄弱,甚至在高考時就是因為英語成績相差太大而進入到高職院校學習,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要幫他們重新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傳遞出想要學習永遠都不晚的信號,幫助他們再次認知與學習英語。同樣,也要分析,這部分學生是因為基礎沒打好,還是沒有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等,有針對性的實施教學。對于部分學生對英語完全處于一種不重視、不學習的狀態時,也要逐漸找到癥結所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進行引導。
二、分層教學需要科學的分層
在對學生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分層,能夠全面推動教學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在一個班級的分層教學中,通常會分為三類:A類是英語基礎較強,興趣相對比較充足的學生,對于這部分學生,應當進一步鼓勵,不能因為專業課的學習而忽視英語的學習,進一步加強對英語的學習與把握;B類學生處于對英語既沒有充分展示出喜好,也沒有特別差,英語成績中等,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先要告知他們英語學習的意義,勸他們進一步提升英語。由于職業院校教學通常以專業課程為主,整體而言對于公共基礎課程關注度是不足的,甚至認為只要達到適度、有用即可,就沒必要進一步學習與探究了。基于此,教師要在思想上先對學生進行轉變,實現教學的發展。這部分學生代表著班級的整體狀態,需要教師給予足夠的關注。C類學生是班級英語的“學困生”,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可以從基礎知識開始引導學生學習,教師先要鼓勵學生進一步加強英語的學習,而非放棄,進而從基礎著手,逐漸幫學生掌握知識的學習[1]。
三、分層教學需要設定分層目標
在確定分層之后,教師要為不同層次學生制定分層的目標。其中,A類學生需要進一步激發興趣,維持英語學習現狀,給學生更多的機會。進入高職階段,學生的學習需要經歷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想要未來進一步發展,學生必須要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對于這部分英語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拓展,進入自覺的英語學習中。B類學生基礎較為薄弱,此時教師在目標設定上要以常規性目標為主,要求他們能夠扎實掌握現有所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學習發展,全面推動教學工作的發展,給學生以啟發。C類學生通常基礎較為薄弱,此時也并非一定要以現有的學習內容進行限定,可以將基礎知識作為目標加以引導,適當的可以從基礎為學生進行補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
四、實現教學內容的分層
實現教學內容的分層,最為直接的是要實現教學內容的分層,在課程設計中體現分層教學的原則。教學內容的分層,在于教師在日常準備課程時,能夠關注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例如,對于A類學生,可以要求他們在完成日常教學任務基礎上自覺進行相應的知識的補充,如教材中的聽說練習、必要的學習知識等,這些本身也是作為學習的補充而存在的,在此可以作為補充。對于B類學生,需要姥姥把握相應的基礎知識,以教材為基礎展開教學。對于C類教學內容,則可以嘗試進行課外的基礎補充,教師可以通過微課等形式,啟發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與補充。分層教學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教師關注到學生的全面成長,在內容設定上找到適合學生發展的內容模式,最終縮小班級學生的差異[3]。
在近年來的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到學生的成長,因材施教,展開教學的分層,能夠全面推動教學工作的發展及完善,給學生更多的啟發。在具體教學工作中,實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多方面的分層,關注到學生的綜合素質成長。
參考文獻:
[1] 孫霄.高職院校英語分層教學的思考和探索[J].海外英語,2015,15(6):38—39,43.
[2] 謝詠梅.因材施教·高職英語分層教學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19(7):86—88.
[3] 趙俊芬.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高職英語教改實踐探索[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1,13(2):149—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