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健
關鍵詞取保候審 比較 保釋
取保候審制度的建構和完善,不僅應考慮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也要注意到該制度的實施是否對整個社會以及刑訴制度的有著良好的影響,避免公眾對社會安全和“黑色交易”的焦慮和擔憂。因此,本文將探究法域外的相關制度,以系統地完善我國的取保候審制度。
(一)中國的取保候審制度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類似的取保候審制度,《周禮·地官·大司徒》就有記載。。而在現代,我國第一次規定取保候審制度是1979年的《刑事訴訟法》,其后的1996年《刑事訴訟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對1979年的《刑事訴訟法》有了進步。而2012年的刑事訴訟法在時隔十幾年之后,再次作出了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存在了一系列的問題。
(二)法域外的取保候審制度
1.英國
英國作為實行英美法系的重要國家,形成較為完整的保釋制度已經至少有八個世紀的歷史,也是該制度的起源地,而英國保釋制度的起源甚至可追溯至公元六世紀。。我國香港地區由于屬于英美法系,所以與英美法系的保釋有較為相似之處。我們也能經常在香港有關法律題材的影視劇里聽到“保釋”的字眼。
2.日本
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警察(公安)機關與檢察機關一般實行“檢警一體”,在司法實踐當中,一般呈現彼此獨立而又相互配合的景象,因此,日本的公安機關并無保釋的決定權,只有建議等權力。另外,日本的保釋類型又被分為“必要保釋”“裁量保釋”以及“義務保釋”。必要保釋,顧名思義,就是說法院在接到保釋申請的時候應當保釋;而存在可能不適宜保釋的情況下,才根據法院的自由裁量權進行判斷,此種被稱為裁量保釋,而最后一種,就是長期以逮捕形式羈押的,法院將依申請或職權批準保釋。
3.我國臺灣地區
我國臺灣地區的“刑事訴訟法”用“不為羈押”及“停止羈押”來指代其類似我國取保候審或者英國保釋的制度,也被稱為“具保”。其在臺灣地區的“刑事訴訟法”第110條等法律法規有所載明。
(一)羈押比例高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當中,大部分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在接受審判之前或者之中都是處于被羈押的狀態當中,而據有關部門的工作報告當中,逮捕率平均接近90%。這與我國傳統上的刑事觀念有關,辦案機關或者司法機關會認為處于羈押狀態的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能防止其畏罪潛逃、影響證人和消滅證據,避免影響刑事訴訟進程的推進,故一般情況下都不會對上述人員取保候審。
(二)缺乏救濟程序
在取保候審程序當中,只規定了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對取保候審的申請權利,辦案機關或者司法機關認為不符合取保候審條件而不同意取保候審的情況下,只會告知相關申請人以及說明理由,所以,能作出取保候審決定的很可能只會是申請批準逮捕的機關,檢察機關礙于公安機關和防止漏捕等考慮對羈押必要性審查申請中取保候審的請求一般均不予批準,此外,也沒有對不予取保候審決定不服或者相關程序違法提出復議或者訴訟的程序規定,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權益得不到較好的保障。
(三)取保候審決定權寬泛
根據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第67條,公檢法三家均對四種情況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擁有取保候審的權力,在司法實踐當中,也可以理解為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取保候審的申請,均具有不予取保候審的權利。此種制度的設計,公安機關有可能為了便于偵查、減輕辦案難度的考慮,檢察機關為了“少惹事”的考慮,較大機會拒絕符合取保候審條件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取保候審申請,也就可理解為行使“取保候審申請的否決權”。
我國取保候審制度在司法實踐中面臨了許多問題,但是完善相關制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非能夠一蹴而就。在對我國取保候審制度進行完善也并非“大破大立”才能解決,也要參考中國的國情和持續的法律的沿革。在此同時,民眾的法治意識和參與法治建設的積極性也是相當重要。在我國取保候審制度遇到改良和優化的需求下,如何鏡鑒我國法域外的類似制度,完善該制度以構建我國特色的取保候審制度是我們著重考慮的問題。在對法域外的相關制度進行參考時,對所參考制度的歷史、政治、經濟、法律與文化都要有所思考與感悟,才能避免重蹈他人“覆轍”或者法不稱“身”的情形。
(一)科學定位取保候審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取保候審是一種強制性措施,而我國的主流觀點也認為取保候審是在一定期限內嫌疑人或被告人被限制了一定或者部分的人身自由,故也應當歸屬于強制性措施的分類當中。但是,英國的保釋制度卻把保釋權當做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法定權利,并且在刑事訴訟當中,保釋被當做當然的狀態,而將羈押或禁止保釋當做了例外和特殊的情況。而大陸法系的日本其保釋制度吸收了英美法系的做法,突破了其所在法系的慣性思維,采用列舉的方法將保釋的情況闡明,也就是說,除非法律所規定的特殊情況外,原則上都可以保釋,可謂是具有一定的進步性,雖未將保釋視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權利,但基本上把保釋當做了由法院可以行使的公共性的權力。
綜上,我國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將取保候審當做法院可行使的公共性權力,也就是說將取保候審設定為一種“代替強制措施的準權利”,以此區別于強制措施,以更好地建構新的取保候審制度,打破該制度完善途中的桎梏。
(二)明確取保候審范圍
鑒于上述定位的不同,英國將保釋當做了當然性之權利,故其法律采取的是排除的手法,也就是除法律規制的不能或者禁止保釋的情況之外,一般都應當采取保釋的處理方法。而日本取保候審范圍也是采用的是在其成文的刑事訴訟法之中規定不得保釋的幾種情形。而我國臺灣地區也在其“刑事訴訟法”之中列明不適用免除、停止羈押的情形,其外基本上都予以“具保”。
因此,可參考日本與我國臺灣地區的規定,改變列舉與排除并行的方法,在刑事訴訟法當中只規定禁止取保候審的情形,其他情況都應當予以取保候審,減少不必要的羈押,提高必要的“取保”率。
(三)優化取保候審程序
根據英國的保釋制度,保釋決定權為其警察部門和法院所具有。當犯罪嫌疑人被留置在警察局時,負責對其羈押的警官將會在負責偵查的警察的考慮和影響之下初步作出是否保釋的決定,萬一嫌疑人的保釋申請被保釋警官所拒絕,則警察部門應及時將其送往相對應的治安法庭。該法庭的法官在開庭時會聽取雙方的保釋意見,再予以決定是否準予保釋,如法庭拒絕了其保釋的要求之后,必須說明理由。但由于英國保釋制度將保釋視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當然性權利,故一般情況下除非出現禁止性情況,否則都應當予以保釋。
在救濟程序方面,如果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保釋申請被拒絕,則有權對該結果提出上訴。
日本由于其大陸法系的特點,警察部門并未像英國那樣被賦予保釋的決定權,但是保釋的決定權由法院一個機關行使。而日本對法院撤銷保釋的決定不服有提出抗告或者上訴的救濟程序。
鑒于以上的論述,應當改變現今我國取保候審制度類似行政審批的模式,將其當做刑事訴訟來對待,即可設置為“取保候審刑事訴訟簡易程序”,流程可設置如下:
第一,當案件處于公安機關偵查階段(包括補充偵查階段)的時候,嫌疑人或被告人方面提出的取保候審申請,如果公安機關認為不符合取保候審條件而行使否決權時,應將申請書和案件的基本材料移交給同級法院,由同級法院予以裁決。
第二,當案件處于檢察機關或監察委偵查或者移送審查起訴階段時,嫌疑人或被告人方面提出的取保候審申請,如果檢察機關或監察委認為不符合取保候審條件而行使否決權時,應將申請書和案件的基本材料移交給同級法院,由同級法院予以裁決。
第三,當案件處于法院審判階段的時候,嫌疑人或被告人方面提出的取保候審申請,如果法院認為不符合取保候審條件而行使否決權時,嫌疑人或被告人方面可以向上級法院提出上訴,申請書和案件的基本材料移交給上級法院并由其裁決。
此制度設計是把取保候審的決定權歸屬于法院,參考了日本保釋制度的做法,因為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作為偵查或公訴機關,在辦案的壓力之下,很可能對取保候審準許與否的實行“收緊”的措施,勢必對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取保候審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難以保護其合法權利。
(四)設立監督機制
如本文開頭所述,取保候審制度的建構和完善,從另外一方面來講,也應探討對取保候審的監督機制,化解民眾對取保候審的某些疑慮。
第一,對取保候審的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監督方面,英國在保釋之中可以附件條件,需要對其或者其住所安裝電子監控裝置,提高了對該類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監督和管理程度,防止監管機構的疏漏造成保釋制度形同虛設。
第二,在對保釋制度的監督方面,香港的《刑事訴訟程序條例》第9H條規定,香港的律政司司長有權對法庭準許保釋進行復核申請,以對區域法院的法官或裁判官批準保釋的決定進行監督,制約其對保釋的決定權。
故在監督機制方面,可以對涉嫌罪名較為嚴重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電子鐐銬或在其住處安裝電子監控,甚至利用人臉識別控制其活動范圍等等的方式監督相關人員的行蹤。
此外,對取保候審制度的監督,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也是可以發揮其作用,在對法院有關取保候審的裁決不服的時候,可以采取向同級法院復議或者向上級法院抗訴的方式行使其法律監督權。
我國取保候審制度歷經若干次修改后仍存在一定的問題,而作為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的一種,該制度的完善將對于刑事訴訟制度的體系化建構,人權的保障與法律理念起著重要的作用。取保候審制度,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也應注意到該制度的完善不是一味地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取保候審,而是構建完善的取保候審制度,令取保候審有完善的法律規定和制度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