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暉宇 張文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課 教改 問題
今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他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學校要“堅持立德樹人”,“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8月中旬,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的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高校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意義重大而深遠。它關系能否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更多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關系到黨的事業后繼有人,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充分發揮思政課的重要作用,對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恰逢其時,勢在必行。筆者認為,當前的思政課教改創新有幾個關鍵問題值得我們思考、關注和把握。
(一)它是我們所處的時代方位和社會環境變化帶來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一個重大政治判斷。這一判斷,為我們深刻把握當代中國發展變革的新特征提供了時代坐標和科學依據,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提出了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課程與其它課程有所不同,它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最直接、最深遠,因此,高校思政課的教材建設和教學改革勢必因時因勢而變,與時俱進。
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革和科技信息的日新月異,高校思政教育教學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日益嚴峻:第一,國際政治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滲透對大學生的影響和沖擊加劇。特別是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日益明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局”,其“顏色革命”的企圖和步伐加速。他們打著所謂的“民主”和“人權”旗號,把高校的青年學生作為重點滲透對象。他們圖謀用其政治觀點、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對我們進行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滲透和圍獵。整個社會,尤其是高校的青年學生深圍在西方國家利用互聯網大肆宣傳西方價值觀的環境中,而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在現象上又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誘惑力,再加上一些青年學生的鑒別力和是非判斷能力較弱。從而,使得我們高校的民主政治教育本來就復雜的問題更加困難和復雜化。第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層轉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也必然發生一系列復雜而深刻的變化,人們思想觀念的日益多樣化,腐敗和“黃、賭、毒”現象的存在,家庭和社會傳統教育的弱化等一系列社會因素必然通過多種途徑影響高校青年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是傳統經濟社會條件下所難以現象的。第三,新媒體技術和“網絡文化”的迅速發展,對大學生的影響加劇。青年學生是網絡文化的主要受眾,網絡擴展了大學生的視野,增添了大學生自主選擇性,網絡文化正在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觀念以及政治態度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基于上述問題和挑戰,客觀上要求我們高校思政課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準確把握時代特征、世界走勢和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及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國際斗爭形勢,正確對待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各高校自身所處的思政教學環境是思政課教改的內在要求
各高校的思政課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并不是整齊劃的,而是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要正確認識和客觀評價自身的思政課教育教學現狀。同時,還要準確分析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影響高校青年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受社會環境的共同因素影響外,主要有:學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質;主要生源的差別(城市、農村;發達地區、落后地區;沿海地區、內陸地區);學生的學習專業區別;高校的社會地位、辦學層次、辦學條件以及地理位置等。針對這些影響因素,思政課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和把握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實踐水平的層次性,在青年學生認識和實踐問題上注意分清哪些是帶局部性的,哪些是整體性的;哪些是現象性的,哪些是本質的;哪些是主流的,哪些是非主流的等等。
高校思政課教改創新的目標是充分發揮思政教育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功能,不斷提高思政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增強思政課對學生的魅力和吸引力,怎樣認識和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主要應圍繞師資隊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加強教育教學改革。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教師,因此,如果沒有一支在思想上、業務上都具有較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思政教育的目的和目標則難以實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座談會上所說:“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師資隊伍建設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事業心、責任感;二是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解決思政課師資隊伍問題:一是強化經常性的思想政治學習;二是在經濟待遇上給予適當傾斜;如,北京市給思政課教師每月2000元的額外津貼,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給思政教師每月1000元的思政津貼:三是采取有效措施鼓勵思政課教師開展教學科研幫扶活動,通過“傳、幫、帶”等措施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如,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教育工委與自治區教育廳從今年開始在全區高校開展“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計劃”,讓領軍人才、卓越人才與骨干教師組成團隊“手拉手”幫扶提升;四是支持、鼓勵思政課教師通過攻讀博士學位進修深造和訪學交流,提升學歷和業務能力。廣大思政課教師應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24字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練就過硬的教學本領。思政課教師要以淵博的知識、精彩的講課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折服學生。
(二)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作為思政課教師,應該根據形勢變化和教學內容的需要,在多角度優化完善教學方法上多下功夫,將啟發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分層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研究性教學法等多種方法巧妙地融入到課程教學中,構建高效優質課堂,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近年來,筆者在思政課的教改中主要做過如下行之有效的探索:一是探討實行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分組選出代表講課,每堂課由學生先講。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和參與度,又增強了吸引力;二是適當增加專題教學和專題討論。有效的專題討論,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在掌握有關原理的基礎上,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三是加強社會實踐教學環節,搞好社會實踐教學。從我們近幾年的社會實踐教學來看,關鍵在于精心設計和精心組織;四是注重運用多媒體和課堂派、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以及網絡課程等多渠道優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三)把握思政課教育教學中的熱點和難點
思政課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是制約思政課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信息時代,受國際國內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青年學生的思想異常活躍,他們非常關心國際國內的大事,對此,作為思政課教育教學工作者,既要敏感地抓住這些問題,及時了解國內外大事,及時地把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適當地穿插在教學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善于釋疑解惑,要對影響和制約學生接受理論教育的重大現實問題作出科學的解釋和理論的說明。近年來,筆者在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過程中,每次先讓試講的學生以時事熱點問題導入相關課程內容,該教改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思政課教改的關鍵問題是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改革創新。改革思政課教學內容不是背棄現有的教學內容,而是及時調整和完善現有的教學內容。那么,如何調整和完善教學內容?這就關系到對思政課功能的準確定位問題。思政課的教育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牢固的思想理論基礎,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頭腦,現階段就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因此,改革思政課教學內容,應緊緊抓住思政課的功能定位,根據時代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及時、充分地反映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成果,及時修改、完善教材內容。然而,思政課的教材建設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與時俱進。
高校思政課的教改創新必須始終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相統一”的原則,才能“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即,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既要落實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統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要充分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它既需要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更需要高校內部提高責任意識并能夠切實擔當作為,需要思政課教師和其他教職員工的相互配合和開拓創新。只有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四育人作用,才能實現高校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作用。